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部《圆明园》,前后20年

(2006-08-30 00:05:01)
今天(29日),新浪组织了一批名人博客,去北影厂里看即将上映的电影《圆明园》,我很荣幸得以“名人博客”(其实我自认为跟“名人”差距很大,一个名不大,二来博客博的也不专业)的身份被邀请。我提前去了,一看很多人都提前到了,不像其他一些媒体组织的活动,而且早到者中有很多知名人士。
 
主持人是中央台的曲向东,他讲了一些关于《圆明园》这个片子的由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然后是大家看,看完了,是大家的自由发言。当然,发言的还是以名人为主。大家讨论的,似乎还是圆明园为什么被烧掉了?以及一些对我来说闻所未闻的历史。
 
对于这样一个话题,我本来也没什么准备,因为欠缺历史常识和兴趣。但想想大概20年前(记得是86年上初三时)去县城里看《火烧圆明园》的印象,似乎还是值得对比着说一说:
 
一,不管是《火烧圆明园》还是今天看的《圆明园》,都着重说了个事:是什么?圆明园发生了什么?这个事情,大到髦耋老者,小到哑哑学语的孩童,大概都有所了解,又都一知半解,因为人的脑子里,只能记住自己觉得深刻的东西。而我印象中的20年前的《火烧圆明园》,就是大火,今天的《圆明园》,就是辉煌的建筑。当然,今天看的《圆明园》,与20年前的《火烧圆明园》比,更多的是想说——为什么?圆明园为什么发生了那件事情?这个,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也就谁都有道理可说。所以才会在看完片后,有人拿出的结论居然是“生死不对称原理”,认为就因为圆明园做到极至了,所以会毁于一旦。当然,这样也并非解释不通。就因为谁都有道理可说,也就会出现,这边话说个没完,那边纷纷走人的情况,但还是有人愿意自告奋勇留下来贡献自己的主张。
 
二,“圆明园”是主语,但有“火烧”和没“火烧”,中间的中国已经走过了20年的时间。“火烧”的时候,我的情绪是,觉得被侮辱了,胸中充满的,是正义的呼声;没“火烧”的今天,我的情绪是,为什么?为什么?我找不到答案。这也许是:首先,我不再是当年那个不懂实时世的初中生,而变成了一个完全独立的职业者;其次,“火烧”有鲜活的故事情节,那时的我,只会跟着电影中的人物、情节在走,没“火烧”的里面,只是感觉到了自己的眼光,在或沉重、或冷峻的,看着这个已经充满了现代手段的电影里,认为应该有的一些沉重或历史。
 
三,“圆明园”究竟该如何“定义”,我觉得应该比“为什么”更重要。如果我们在讨论“为什么”之前,不界定其“定义”,那么,不管什么样的讨论,只要是“圆明园”这三个字,其结果就是无休止的争吵,而国人是没有时间来看文人的争吵的。如果20年后,我们还是跟现在这样,只在这里起劲的讨论“为什么”,那就真的有点像修建“圆明园”的那些皇帝一样,在孤芳自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