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叶的珍藏--文情书情 |
《给我的母校》
作者简介:
赵颖,33岁,襄樊人。1998年毕业于襄樊四中。大学毕业后嫁到黎巴嫩,黎以冲突以后,她冒着生命危险,留守黎巴嫩,用博客记录战火,传递战况,感动了中国人。
赵颖在黎巴嫩的华人圈里是名人。2000年香港亚洲电视台赴黎巴嫩采访“嫁到黎巴嫩的中国女人”,她是接受采访的人员之一。2005年底,《文汇报》代表访问黎巴嫩,她一直陪同,并协助工作。黎以冲突发生后,她承担了《文汇报》等几家媒体的采访任务,撰写了《坚守在战火纷飞的贝鲁特----驻黎大使刘向华》《留守在黎以战火下的华人》《撤离者身在上海心在贝鲁特》等新闻,她的文笔清新、优美,行文流畅,被誉为编外战地记者。
赵颖的博客经媒体报道后,赵颖的母校、襄樊四中的老师们和她的同杨艺、同学步越、陈军等纷纷在上给她留言。襄樊四中的老师们和学生都以出了赵颖这样的才女而高兴和骄傲。赵颖也以在襄樊四中读书的经历而自豪。为此,她给自己的母校写了一封信。本文自《襄樊晚报》 2006年8月18日第三版。
尊敬的母校领导、老师、同学和校友:
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给您们写这封信!
十七年过去了,我这个当年不辞而别的1989届毕业生终于找到机会,鼓足勇气动写下这封早就想写的信。
首先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和教育,在母校三年是我一生最重要的时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想起来,应该说当年的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和称职的班长,我经常在老师面前打小报告;半夜还在学校外面打台球,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学校的铁门,轻手轻脚地跑回宿舍;上自习的时候经常写信开小差,以致于最终没有考上很好的大学。没有脸面回到母校去看望当时对我期望很高的老师。
我现在身在海外,给常会反省当年做过的事,总结了一条真理就是:一定要做你所处年龄段该做的事。
读书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地读书,工作的时候就应该投入的工作,到了该结婚生子的年龄就去疯狂地爱,晚年了就应该好好地品味这一生,为没有虚度光阴或走弯路而感到幸福和欣慰。
如果你读书的时候想恋爱,那必将浪费你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如果你工作的时候想象老人那样去休息,只怕你到了晚年就不得不反过来为了自己的生计而忙碌。在当学生的十年几间,最美的时光在中学和大学。
中学是基础教育,每一门学科都是很重要的。面临升学的巨大压力,国内的高中生已经丧失了作为一个青少年应该拥有的自由广阔的飞翔空间,总是日复一日地学习、做题和考试。国外的教育主张玩着学,利用现实中的事情结合起来学习,组成兴趣小组,喜欢文学的人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研究一下黎巴嫩的伟大诗人纪伯伦,他为什么还能成为散文家和画家?喜欢军事和政治的人做一个专题研究,为什么中东总是战火纷飞;喜欢物理的人可以办航模比赛;喜欢音乐的人可以研究一下阿拉伯音乐和中国新疆音乐的异同。所以,我希望我年轻的校友们能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快乐趣,把学变成玩儿。
在关于大学专业的选择方面,应该首先从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着手,家长不应该过多干涉,将专业的前途和“钱”途作为帮助子女选择专业的唯一标准。人的一辈子只有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擅长的事情时,才会更投入。不论是搞艺术研究、商业贸易、文学艺术还是别的任何专业,只要投入的做了,才能做到最好。
大学是专业教育和思维方法的学习,既使你所读的专业并不是你最喜欢的,但是大学为你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所有学科和领域的大门。如果你是一个勤奋的、好学的、聪明的人,从一个专业转到另一个专业的过度是很简单的。现在社会上拥有两个毫不相干专业的文凭的大有人在。
我在国外生活的经验告诉我,在国外生活需要你具备三样东西:语言、求知的心和真诚的态度。语言是开启一种文化的钥匙,多一把钥匙,你就多一条出路;学海无涯,为了我现在的事业,我还在不断地学习很多知识,看书是我最大的快乐;如果付出你的真诚,周围的人会真诚的对待你。我从不认为融入当地社会很难,关键自己要努力地去做。
我的博客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看到我的老师、同学和校友给我的留言,我很高兴。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写这封信,问候我的老师、同学及校友。
最后将我中学时期的个人座右铭送给我的同学和校友共勉:拼搏、忘我、思索、快乐。
再次感谢我的老师和所有支持我的博客的同学和朋友。我会找机会回到母校看望您们,届时再给您们汇报我生活方面的变化和事业上的成绩!
我是在儿子学校的宣传展板上看到这封信的,又在新浪博客上找到赵颖女士的博客。
《战争中的黎巴嫩》http://blog.sina.com.cn/m/liban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