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宇宙》摘录(一)
(2013-01-07 14:01:50)
标签:
孩子的宇宙河合隼雄杂谈 |
分类: 读书 |
《孩子的宇宙》 河合隼雄 著 王俊 译
第一章“孩子与家人”
三个主题:讨人嫌的孩子,离家出走的愿望,作为变革者的孩子
家人的意义: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血脉相连,有时却也会有互相憎恶和仇恨的情形。或者也有相互深爱同时却无法抑制地产生憎恶感的情形。也许,人这种生物,为了完成心灵的真正成熟,必须体验一下受到否定评价、憎恶、愤怒、悲哀等感情。就是在体验这种情形的过程中,作为无法割断的人际关系,家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不过,大人们也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知道孩子一直在进行这种体验,如果大人的共鸣过少,大人和孩子之间的纽带也许就会斩断。对于家长来说,要原封不动地懂得孩子的心近乎不可能,但至少应该进行一些这样的尝试。
抱有局外人感觉:有些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讨人嫌的孩子(感觉没有一个人喜欢我,全世界所有人都不喜欢我!),大部分孩子至少在某段时间在家里会有这种特别强烈的“局外人”的感觉。这时,父母不经意的话语和行为往往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心理伤害。【比如,不经意地谈论其他孩子,对别的孩子表现得过于热络,漫不经心地陪伴、不耐烦地应付孩子】
不愿被当成孩子看待:有时,孩子的一些看似不经意的问题中,其实蕴含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这种时候,忙碌的父母嫌麻烦而随口回答一句,就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很大的伤害。【不要小觑孩子随意的提问,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心理上的某种需求】
离家出走与自立的意志:有非常多的人在童年时想要离家出走,或半真半假地进行过这样的行动,或在幻想的世界中尝试离家出走。产生离家出走的想法,与是否得到父母的疼爱是没有关系的。在离家出走的背后,存在着孩子自立的意志和作为个体的主张。孩子突然之间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主张,一旦把这种想法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离家出走”。但孩子们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并不是那么温和,自己还不能一个人独立生活下去。因此,在离家出走的时候意气风发,最后却只能以回家告终。把孩子的离家出走理解为对父母的一种抗议,父母因此而就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进行反省,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会出现改善,正是所谓的“争吵之后关系反而更为融洽”。
孩子是家庭变革的原动力: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往往会表现出“不正常”的行为,比如拒绝上学、家庭内暴力等,这时就需要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及时反省并做出改变。
父母对于自己对孩子的爱,似乎有些太过自信。哪怕在怎么爱孩子,如果不去努力探索这种爱应该怎样表达,或者只顾爱孩子,却不思考孩子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都不能算是称职的父母。
当人的感情猛然朝着某个方向流动时,如果想要阻止它,有时反而可能会助长这种感情的爆发;而置之不理的话,有时也会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对方感情的流向,寻找合适的逆转机会。
居住在一个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内部的男性和女性,要和谐共存是非常困难的,要完成男性和女性相结合这个工作,必须在自己的内部进行相当彻底的价值转换。男人和女人之间要找出真正的关系,也需要进行彻底的价值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