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岩画中的生命精神》序(朱志荣)
(2014-07-20 08:36:06)
标签:
岩画生命意识朱志荣生殖崇拜审美意识 |
《中国原始岩画中的生命精神》序
朱志荣
殷晓蕾是南京艺术学院2002届的博士毕业生,她的父亲殷呈祥教授曾经是我的恩师汪裕雄教授的老同事和好朋友。这本《中国原始岩画中的生命精神》是她在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去年年底,她就嘱我写一篇序,该序本来应该由她的导师林树中教授来写,但林先生现在已经是88岁的高龄了,汪裕雄教授也于前年过世,考虑到这些因素,我把写序的事应承了下来。虽然这本博士论文我10年前就已经读过,可是由于前些时候手边杂事太多,我把写序的事一直拖延到今天。下面就简单谈谈我对本书的一点体会。
中国原始岩画是原始先民早期精神活动的百科全书,它通过石头上的刻写得以长久保留下来,是原始先民精神生活的活化石,其中也包涵了先民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更包括艺术传达的方法和技艺,其取象的方式,生命意味的表达,线条的写意性和象征性的运用,乃至构图布局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上古时代的文化和艺术乃至后世的中国绘画等,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迄今都还具有魅力和活力。
晓蕾在充分掌握中国原始岩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借鉴了人类学、民族学、神话学、宗教学和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中国原始岩画进行综合研究。她适度运用西方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原始人生命和生活的历程中,探索史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原始岩画表达意蕴和表达方式的影响;从宗教和巫术文化的历程中,探求他们的岩画艺术活动,对具体的刻划岩画作品和彩绘岩画作品进行分析。她在将中国原始岩画与相同或稍晚时期器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岩画艺术的创作规律,从实证中得出结论。在余论中,她尤其揭示了这些岩画中的观物取象和线条等对于中国绘画的影响,我认为是非常深刻的,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
生命意识是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和艺术思想的重要特征。晓蕾在书中立足于探求审美意识中的生命意识,从艺术规律的角度进行探讨,尤其是从生命意识中探求艺术的流变及其特征。她将中国岩画艺术看作是由生命意识的历史演进建构起来的形象世界,据此解读远古人类的心灵与情感,感悟他们的审美意识,深层探索岩画艺术仍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的原因。她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尤其以生殖崇拜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原始岩画中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的表达及其演进的历程,肯定了中国艺术中的生生特征。其中,她对于题材上所体现的生殖崇拜等方面的特征分析,对男女生殖器崇拜,以及交合图等方面的分析尤其细致。在晓蕾看来,原始时代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了原始岩画的独特符号与内涵,其意蕴主要表现了原始先民以生殖崇拜为核心的偏重自然本能的生命意识。对于这一点的论述,晓蕾有她的独到之处。
本书的主干作为12年前完成的一篇博士论文,在今天看来显得颇为可贵。书中立足于具体岩画作品进行实证,观点鲜明,论证可靠,条理清晰,对我们研究中国原始岩画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意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向学界推荐。
(殷晓蕾《中国原始岩画中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