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与中国美学史研究”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0-11-27 11:58:52)
标签:
杂谈 |
“《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与中国美学史研究”研讨会会议综述
朱媛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2010年6月5日,由上海美学学会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共同召开的“《夏商美学思想研究》与中国美学史研究”学术专题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王元化研究中心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大学、上海财大、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学术月刊》杂志社的近20位专家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就朱志荣的专著《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在美学史研究中的创新与贡献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与会专家高度肯定和评价了《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的学术贡献,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肯定该书填补空白的意义。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上海社科院陈伯海研究员,上海财大祁志祥教授,上海社科院陈超南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王明居教授等专家一致认为:该书横跨夏、商、周三代,纵揽三代的陶器、玉器、青铜器、文字、文献等艺术品,探讨了审美意识向美学思想转向的进程,更进一步向前推进了中国美学思想的源头,具有开拓性、突破性的意义,填补了目前夏、商美学思想研究的空白。上海社科院姚全兴研究员指出此书第一次对夏商周美学进行了系统研究,书中提出了很多具体问题,具有十分显著的学术价值。
2、对该书学术方法创新的赞扬。《学术月刊》夏锦乾编辑认为作者充分运用考古成果,材料丰富,实证与思辨相结合,展示了作者广博的学术视野与学术修养。复旦大学陆扬教授指出,三代特别是夏商文献匮乏,使学者对其美学研究望而却步,作者从地下材料入手,实物与文献相结合,另辟蹊径,取得了独到的成就。复旦大学张宝贵教授认为美学史的写作中,如何从众多的材料中将审美拿出来是非常重要的,而朱志荣在这方面做出了有利的探索。上海大学邹其昌教授指出作者对考古材料敏感而熟稔,具有深厚的艺术考古学养,使该书建立在实证可信的实物基础上。华东师范大学楼昔勇认为朱志荣在将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还原到理论形态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3、认定了此书对三代美学研究的卓越贡献。夏锦乾认为美学的轴心时代在三代,朱志荣的著作注意到了这一点,显得非常有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彭国忠教授认为此书在三代美学思想的研究常具新意,如作者在《乐记》等局部章节的研究上观点深刻,常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华东师范大学李鸿祥副教授认为此书将三代美学资源贯通,深入地指出了三代美学变化的历史脉络。张宝贵指出三代每一阶段艺术的概念是在变化的,朱志荣有力地揭示了这些变化。
4、肯定此书对中国美学思想的起源的探讨。复旦大学张德兴教授认为此书通过以三代美学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儒道美学思想的源头和春秋思想繁荣活跃的原由。陆扬认为进一步深入美学史的源头研究很重要,但夏代的历史很模糊的,如何确定其历史的真实性是个难题,朱志荣从地下材料入手,擅于将材料理论形态化,为美学思想起源探讨走出了新的一步。楼昔勇非常赞同朱志荣将商代定为审美意识过渡到美学思想的关键时段,认为朱志荣将美学思想的起源问题推进到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
5、肯定了朱志荣先生对审美意识研究做出的贡献。陈伯海称赞朱志荣将美学思想分为审美意识与美学理论的做法,认为这样做可以将审美现象中的心理意识、心理文化挖掘出来,体现了中国的审美文化大量地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特色。王明居认为朱志荣紧扣艺术作品,强调审美意识的美学史研究证明了中国有美有学的传统。华东师范大学张晶教授指出器物研究是见物不见人的,朱志荣慎重考虑了从器物过渡到人的方法问题,将物与人的关系有力地结合了起来,更细致地观照了三代的审美意识。
6、对作者思考精审,潜心研究的肯定。朱立元指出作者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了对夏商周思想的综合思考,该书前后历经近十年,是作者长期学术积累呕心之作。华东师范大学刘晓丽教授对作者勤奋审思,为一个观点不惜花大量时间查阅大量著作进行反复比较、对照的严谨学术态度深感钦佩。王明居回顾了朱志荣的求学经历与学术成果,认为正是朱志荣日复一日,毫不懈怠的求学精神成就了此书。
专家们还对此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姚全兴指出应再适当地吸收一些西方现代方法,如人类学、发生学、比较学,以期获得更宽阔的视野。陈伯海、陈超南认为此书可以在概念上再进一步,可以再加强范畴如何是从审美意识向美学理论的过渡研究。张德兴指出可以进一步突出审美风尚的研究。李鸿祥认为可以进一步采用最新的考古材料。邹其昌提出可以拓展阴阳五行思想。朱立元指出此书应深入主体性问题研究与音乐美学领域的研究。
最后就此书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问题,专家们进行了热烈讨论。陈伯海呼吁美学史研究要进一步从中国传统理论中吸取资源,仅以史的阐释还不够,还要加强理论独创性的研究,寻找中国特有的东西,以期为世界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陆扬认为进一步深入美学史的源头研究很重要,但夏代的历史很模糊的,如何确定其历史的真实性是个难题。邹其昌指出美学史的研究要包括道、技、艺三个方面。刘晓丽认为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要面临自然科学的入侵,如何将理论思辩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是今天研究美学应该面临的问题。而且美学问题更多地应该是要促进对当时的生活形式的了解。张晶指出器物研究是见物不见人的,必须慎重考虑从器物过渡到人的方法问题。姜颖认为应该寻找一个核心角度研究器物。祁志祥认为美学史研究应限于理论范围内。美的历程与美学理论史是有差别的,这样写会造成艺术史与美学史的混淆。朱立元总结说,中国美学史如何书写还是一个要探讨的问题。《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主要是以审美意识为主。今后美学史的写法,可以不止于理论形态的发展,可以结合艺术创造的实际资料来写。这种写法会使美学史更丰富,但这样也有难度,会使美学史过于庞大臃肿,我们应该寻求一种适当的互补写法。
报道与书评:
1. 《沪上美学界纵论〈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朱媛,《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28日
2.《直面器物的美学研究——读<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李修建2009年12月05日《文艺报》。
3. 《别具一格的<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中华读书报》2009年11月11日。
4. 《从审美意识到美学思想——评朱志荣先生的〈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东方丛刊》2010年第1期。
5.《填补我国上古美学史研究空白的力作——朱志荣〈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读后感》,古风等,《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
6. 《追溯夏商周美学意识》,夏开丰,《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28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