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学见闻(朱志荣)
(2010-09-23 10:14: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在旅途》随笔 |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学见闻
朱志荣
在来美国以前,我就了解到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著名的研究型大学,1867年建校,有133年的历史,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师生和校友们发明晶体管、发明尼龙、发明网络浏览器,以及集成电路等等,这些都是改变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发明。2003年,一个香槟分校竟然有物理教授和化学教授同时拿诺贝尔奖。同时,这所学校也培养了不少政治家,如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是这里的经济学博士,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也是香槟分校的土木工程硕士等。中国的电影导演李安也是从这里毕业的。因此,我相信它在教学方面会有自己的特点和传统。作为国内的一位教授,我对他们怎样教学很有兴趣,特地做了一些考察,以便加以比较和借鉴学习。
这里的本科一年级新生注册后,每个人都有一个辅导员帮助本科生选课。为了能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让他们统一住校,显示出学校对新生很负责。国际间的学生有充分的交流,一年级新生让外国学生跟本国学生合住。学校对新生会做很多介绍和指导,告诉你怎么很好地利用学校的资源。本科生的课程一般有固定的学生名单,课程一旦选定,要与教授进行确定。很多课程都是教授和学生双向选择听课的。教授的上课形式各不相同,有纯黑板板书的、有PPT投影的、还有写在纸上投影的,完全由教授主导确定。教授常常给学生散发讲授和讨论提纲,但很多人并不用多媒体。假如像国内有的大学一定要硬性规定把用多媒体当着评价教授的上课效果的标准,那他们可就惨了。
本科生的基础课有不少大课。大课常常分讲授(lecture)和讨论(discussion)两个部分,教授先讲授,然后由助教(TA,即 Teaching Assistant)负责组织讨论,助教把整个一个大课的班分成若干三、四十个人的小组,每个助教负责一个小组。一般都是解答问题,或者做一些练习,万一你大课的讲授没听懂,还可以问助教。教授偶尔也要点一次名。与国内不同的是,这里的教授很重视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并且不断提问。如果教授自己讲课超过15分钟而不提问,学生就会厌烦。教授在讲课中总是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也希望参与讨论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做作业,并且有一定的时间问教授问题。一般说来,学生的阅读量比较大,在课间可以随时发问。印象比较深的是学生上课的时候很安静、很专心,没有聊天的,更没有打瞌睡的。
我因为专业的原因,去听了几次英语系的“文学理论”课。这应该是二年级的课,一种20多人的小课。在讲课中,教授不是给学生现成的文论教本,而是在分析中展示原理。在最近的几次课中,教授主要花三次课程、6个课时讲授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本《傲慢与偏见》小说,事先反复读熟,学生举手发言非常踊跃。教授先发一个提纲,再具体讲解。他的讲课很生动,很有表演天赋,声情并茂,手舞足蹈,讲得激动的时候,甚至会突然坐在讲台上(讲台底座不太高,放讲义的小台子稍高)。小班的学生课桌是美人一个独立的,学生可以围着老师为中心坐。他们在文本精读、细读的基础上讨论文学的艺术特点。这种讲文学理论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虽然照搬也未必好。尽管教授在课堂上强调后现代的美国与传统英国的差异,但是我听下来,这些20岁左右的学生(和国内当前一样,学文学的女生居多,这个班只有3位男生)不少对《傲慢与偏见》的爱情和婚姻观是在作美国式、当代式的理解与演绎。当然,他们的解读比起时下国内有人把《红楼梦》当作《青楼梦》来读还是要好得多。一个单元下来,还要做一次书面作业交上来。学生对于书面作业都很积极,有能动的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我们国内某些高校文科学生培养背功、“背多分”是截然不同的。
与国内大学前些年教材泛滥、时下又不重视编写教材不同,美国的教授很重视教材,所编写的教材必须是前沿的、权威的和规范的。这种教材的编写,会花费很大精力,一旦被公认,就会流行。这是自然形成的认可,而不是某个部门评定的。这既是一种荣誉,也有可观的经济回报。与国内专门的教材科统一购置教材不同,这里的学生教材利用率很高,只有少数学生会买新教材,并且自己保留。很多学生都是在学校附近的书店里购买多次使用过的旧教材,用完后再卖给书店,这样循环使用,每个学生自己在教材上出的钱很少。
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外国留学生,特别是中国留学生来说,美国的有些学科和实验室是不对留学生开放的。有的对韩国、日本和欧洲等国的留学生开放,而对中国则加以限制。甚至有的学科和实验室对台湾的留学生都开放,而对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加以限制,因为这些学科和实验室可能涉及到科技、经济甚至军事等方面的机密。因此,我们在看到中美民间和两国间日趋友好的同时,也要正视中美之间的国家原则和利益的差异和对立,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