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虚静”定义(朱志荣)
(2010-02-01 00:04: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在旅途》随笔 |
关于我的“虚静”定义
有件事我憋了很久。
1990年,我在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当我开始研究“虚静”的时候,我的老师汪裕雄教授向我提供了周厉王时代《大克鼎》中的“冲让厥心,虚静于猷”等文献。我为此查看了郭沫若的释读,还查了50年代《历史教学》中的一篇论文的释读(具体记不清了),又参考了我同学的爸爸洪家义教授的《金文选注绎》,洪著里好像释读成“宁静”。为此,我专门写信问洪家义教授,他回信告诉我可以从郭老的释读,读成“虚静”。然后,我根据上下文,给虚静下了定义,写在《论审美心态》一文里,发表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上。后来我在1997年出版的《审美理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是《中国审美理论》的第一版,后来2005年的第2版也保留了这个定义)也用了这个定义。其中有:“虚静一词,最初见于周厉王时代的金文《大克鼎》:‘冲让厥心,虚静于猷。’本指宗教仪式中一种谦冲、和穆、虔敬、静寂的心态,以便虚而能含,宁静致远,用以摆脱现实的欲念,便于崇天敬祖。而审美的心态,则更超越于宗教心态之上,化谦冲、虔敬为亲和、相适。”可是时隔7年半以后,张金梅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上发表的《“虚静”的美学历程》中,几乎不加改动地就在开篇中用了我的定义,不加注释:“‘虚静’一语,最初见于周厉王时代《大克鼎》的铭文:‘冲上厥心,虚静于猷。’指的是宗教仪式中一种用以摆脱现实的欲念,便于崇天敬祖的谦冲、和穆、虔敬、静寂的心态。”明眼人一看这便知是出于我的考证和研究,其中“让”字错成了“上”字,另外改了几个无关紧要的字。这个定义虽然只有79个字大体相同,但由于它是一个重要的定义,张文应该尊重我的辛勤劳动,注明出处。否则,张文被当时的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了,而我论文没有,加上我的论著在此之后再次出版,就让人弄不清著作权是谁的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