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人在旅途》随笔 |
文化需要多元性和多层次性,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可是我们的文化人中依然有人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选择为唯一正确道路来要求文化界。这是要不得的。
最近读到一位过去研究过学问、后来又写散文的当红作家的“访谈录”。他要求大家都去“拥抱传媒”,让文化讯号被几亿人接受。这一种说法本身我没有什么非议的。文化人写散文,正如文化人经商,作为儒商,会自有特色一样。更何况学者和作家,本身就是近亲。
但是,这位得益于学术、写文化散文的作家,却同时在责骂学问的“无效性”,认为研究理学、先秦哲学的人,遗忘了身边的事情。在他看来,他写散文是在“追求社会文化的高效性和有效性”,而学问便是“无效文化”,要淘汰掉。他主张文化产品要能让全社会都能直接接受,才算成功,才算大文化人。
对此,我不能苟同。我认为,对于学术,我们不能采取庸俗的实用主义态度。非得从眼前见到利益才是有价值的。学术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的直接关注社会生活,有的则作为基础,对关注生活有重要作用。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学术从总体上是通俗有余,深刻不足。甘心坐冷板凳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人都想急功近利,一夜成名。
过去在作家和学者之间,时有文人相轻的现象,我想都是囿于门户之见,是不可取的。但从学问中得益,作文化散文的人,回过头来臭骂学问,就有点白眼狼的味道了。学者中有人去写文化散文,甚至去唱唱摇滚,并且走红了,当然是件好事。起码写散文、唱摇滚的人素质高了。但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去写文化散文。不是所有的人拥抱了传媒,三天两头上上电视,中国文化就全面提高了。假如所有的人文学者都放弃学术,去写文化散文,我想中国的文化就会走向沙化,中国就会变成文化沙漠了。文化散文是需要根基的。没有高层次的文化学术基础,没有文化提供丰富的营养,文化散文是不可能有价值、有生命力的。文化散文之所以能成功,能作为文化普及的一个环节,就是因为有一大批档次不等的学者世世代代地从事学术研究,深刻地揭示了文化的内在含蕴,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才给作家们提供了资源,才可能写出文化散文。文化散文走俏,就是因为它与其他散文相比,有相当的文化内蕴。有人站在别人研究所提供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上,由写散文走红,就飘飘然起来,数典忘祖,把别人都骂一通,显然是一种浅薄的行为。至于有人以散文为尊去骂别人,而自我介绍时还不忘拿“学者”这块招牌装点自己的门面,就更可恶了。
这位当红散文家屡屡提到自己“写散文象明星一样”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愤怒。其实,愤怒不愤怒,由于学者们还没有“拥抱传媒”,一般人不知道。倒是散文家自己一方面耿耿于怀,一方面不断批驳,骂人家的成果是需要淘汰的无效文化,而自己写文化散文则可以使中国文化走出困境,弄得沸沸扬扬。其实我倒要奉劝一句,不要自得意满,认为自己已经走到芸芸学者之上,其他学者不给你抬轿子,你就觉得不舒服。你可以骂人家是搞“无效文化”,也就得允许别人对你的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完全是别人的权利。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你愿意急功近利、炒作走红;别人愿意超越“实用主义”,默默无闻地奉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到底谁实惠,当然是有目共睹的。否则没法自得意满。但到底谁对社会贡献大,要由历史定论。
我们提倡文化的多元性、多层次性,就是说文化从深层到浅层,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是应该互补共存的。各种形态的文化都是文化工程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事尖端研究的人鄙视普及工作,当然有偏激之处,但如果学者都从事普及工作,都写文化散文我们国家的文化事业就到了衰亡的边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