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在旅途》随笔 |
以史为鉴
然而,事实却在不断地教训我,让我感到我的历史意识还远远不够。比如,读了黄仁宇的著作,我才感到今天所出现的贪污、腐败、道德沦丧等现象,在明代及更早的时期,就有过类似的深刻表现,也想过很多办法加以惩治。
近日偶然翻书,看到费孝通早年所写的《乡土中国》一书中的一段话,着实让我吃惊不小。这段话就是:
“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思,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
呜呼!原来我们眼前这污秽的小河,半个多世纪以前乃至更早就受到污染了。五岁时,我曾随母亲一道下乡呆过好几年,见到过那种清澈见底的河水。来苏州后见到天堂的小河原来是臭水沟时,大失所望。以为它本来不是这样的,只是现在的苏州人不自觉,加之人口的猛增、化学工业的发展,才把它污染成这样的。其实,这不仅仅是某代人的错误,而是自私自利的国民心理的一种反映。只不过过去河道畅通,人口相对稀少,河水自净能力强,污染情况没有现在这么严重罢了。我这样说,当然不是为当今人们污染河流辩解,而是认为解决问题时,应该治标治本。
类似的、更有甚者的自私自利的国民心理及其表现,是屡见不鲜的。为了自己多赚两个钱,便不顾别人的死活,用假酒假药去坑人。滥用职权,草菅人命……诸如此类,都是具有历史性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以史为鉴,去追根究底。既要看看古代是怎么处理这类事的,更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种国民劣根性为什么至今还存在?为什么我们国人长期以来道德失范,而各种惩罚却一直不能根除种种固陋?这一方面需要立法,要依法治理;另一方面则要强化国民的道德自律能力,把公共道德心变成每个人的内在信仰。
破除迷信问题就是因为长期以来不能治本,所以会出现反复。两千多年前的西门豹治邺时,就命令把给河伯娶妇的巫婆扔到河里去,巫婆吓得面如土色,说明巫婆自己也不信这一套,只是为着谋人钱财,才去行害人之道的。但西门豹的这一举措并不能一劳永逸。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大地上依然巫风盛行,让一些不法之徒钻了空子。这反映了现实中许多人的信仰出现了危机,也说明仅仅靠惩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本世纪初期,蔡元培接受德国思想家的影响,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后来梁漱溟受儒家影响,又主张“以道德代宗教”。他们的看法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但更多的是教训。
以史为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固陋的根源,接受历代处理这些问题的教训。但最终如何处理具体的现实问题,还需要广大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的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