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低谷中尝试和低调的首创
这个大众的节日来自于一次空前的低谷。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全国旅游形势严峻,上海的许多宾馆入住率只在个位数。
上海旅游节诞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
现在搜google,“上海旅游节”有989万条信息。如果对她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很难小觑。但是那个时候以旅游的名义办一个节,有非常集中的冲突:
反方:黄浦没有名山大川,没有名胜古迹,黄浦没有旅游,这样的地方怎么能办一个旅游节呢?
正方:每个到上海的游客为什么总要去南京路,去外滩和人民广场?这些不正是上海的旅游资源吗?这种城市中的游玩也是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都市的建筑、风情、购物和娱乐同样能构成旅游。
争论是为了说服,但是说服需要证明。这很困难。
上海人是愿意和敢于尝试的,要上海人不去尝试新的事物,更加困难。这是一个在新思想、新时尚、新方式交融下成长的典型城市。但是这种尝试一直以低调和理性的方式在进行。记者这次采访的章谟德,是一个明显的案例。他从第一届旅游节开始,一直是参与的,而且他又担任了多年上海旅游节组委会办公室主任。这样一个特殊角色,对公众从幕后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大众节日,显然非常恰当。但是记者问他的一些想法,他就说老百姓怎么想,记者问他有哪些被证明是正确的做法,他说都是老百姓的呼声和他们的认可。他准确地传递政府决策者的这种思想,无疑是证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上海都被高度瞩目着。愿意尝试和保持低调构成了上海的处事性格。
上海旅游节在1990年就是这样必然地诞生了,她成为全国以旅游命名的首创节日。
一个重要定位带来底气
如果回看10多年来上海旅游节的一些具有突破性重彩浓墨,在它前期进入的时候,往往像放气球一样,既引人注意,又收放自如。
典型的案例是花车巡游。
争议再次出现:花车谁都没搞过,美国人欢迎,是因为人家有传统,上海一点基础也没有,老百姓不一定欢迎。
还是尝试。1993年,第四届黄浦旅游节尝试花车巡游,在黄浦区的中心街区短时间地亮相。
尽管企业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参与的,尽管当时的花车基本上是企业产品介绍,比如培罗蒙的花车上就是一件超大的西服,按张谟德的说法:“这是我见到过的最大的西装。”没有想到,花车就此走红,老百姓非常欢迎,吸引了几十万反响热烈的观众。
花车巡游就此逐渐做大了。现在,企业已经争着来做花车,世界各地的花车也纷纷走进上海。今年10月,上海的花车第一次走出国门,亮相日本。
花车巡游的尝试是成功的,类似的尝试也一直没有间断。这就不能简单地以“城市性格”做完整的解答。
张谟德说,上海旅游节的定位是“人民大众的节日”,这个定位最要紧。老百姓喜欢的,我们就坚持,老百姓不欢迎的,我们就再创新。一切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开心。张谟德喜欢说“老百姓”。说上海旅游节,开口闭口都是“老百姓”。
一次出国考察,他提出要看一个旅游项目,对方官员说,你不要看这个吧,这是穷人的节日,我带你去看一个富人的节日。张谟德说,我就要去看穷人的节日。他对记者解释,沿用穷人和富人的说法可能不恰当,但是我要说明的是,上海旅游节就是为大多数人办的节日。
为老百姓办节的宗旨和定位,使任何尝试具备了生命力和底气。过程中无论反对或者支持,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