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应该是百花齐放,而不必相互排斥。奥斯曼人于16世纪驱逐了基督文化,但他们同样尊重优秀的文化成果,改良而不是彻底摧毁之。土耳其当局容纳两种宗教遗迹于一体,需要博大的胸怀,保护优秀文化的存在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伊斯兰文化历史上对于基督文化的容纳和汲取,推动了文化多样性.
在伊斯坦布尔有4000多座清真寺,其中最宏伟的要数苏丹艾哈麦德清真寺,又名蓝色清真寺。它与圣索菲亚大教堂遥相呼应,成为最聚人气之地。蓝色清真寺是1603年至1617年间由第十四世奥斯曼国王艾哈麦德一世建造。这座建筑除了清真寺外,还有学校、医院、市场、旅店和花园。它还是伊斯坦布尔唯一拥有6个宣礼尖塔的清真寺。
博茨普鲁斯海峡,在小学生地理读本中就有介绍,它是著名的欧亚分界线。海峡全长31.7公里,两岸宽700米左右,最宽处有3公里多,连接黑海与玛尔马拉海。海峡的东岸是亚洲,西岸是欧洲,位置十分重要,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和俄罗斯出地中海的主要通道。海峡两岸是度假的好去处,那里布满了树林、茶馆、咖啡厅、酒吧、餐厅等。
雨过天晴,海峡两岸如水洗过一般的干净,天是蓝的,水也是蓝的。1973年、1988年当局先后在海峡上建了两座大桥。从海面仰望,那桥横空出世,桥塔直插云霄。坐车从大桥上经过,能看到桥中央的欧亚分界标志。居高临下,整个伊斯坦布尔尽收眼底。
考察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只有到平民生活中去才能发现最真实的方面。靠近金角湾的艾米诺努地区是伊斯坦布尔最平民化的去处。一边是新清真寺,一边是调料市场。新清真寺门前的小广场聚集了很多鸽子,随便挥挥手就能惊起一群,有当地小孩在其中追逐戏嘻。
广场上人来人往,黄的、白的、棕的、黑的各种肤色都有。坐在新清真寺门前高高的台阶上看那流动的人群,不会寂寞。
伊斯兰教有过辉煌的历史,宗教曾经伴随政治、军事、经济的强大而传播,政治、军事、经济曾经伴随宗教的传播而强大。缘何在伊斯兰创教近1400年后的今天,无论政治、军事、经济变得如此捉襟见肘?回顾历史,找出原委,对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宗教文化都是一种警示。
公元7世纪初,穆汗默德在山洞得道,开始传播古兰经。622年伊斯兰纪元开始。此后阿拉伯人开始第一次远征,先后占领了叙利亚、埃及、波斯,带去了语言、民歌。伊斯兰文化疾风暴雨式地浸染了占领地人们的思想,并且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了精神的霸主。伊斯兰是衍生的文明,做礼拜是学基督教、犹太教的;穿着是学巴比伦人的袍子;建筑是学罗马人的。
有文明史学家分析过伊斯兰的成因。在美洲大陆未被发现之前,小亚细亚、近东是当时世界的中心,贸易的南来北往,多以此处为中转地。东至中国、印度等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北至于黑海高加索地区,西至西班牙等大西洋沿岸地区,南至埃及、北非等地,阿拉伯人组成的沙漠商队成了巨大的体系,要保持体系的畅通,伊斯兰充当了开路先锋。因此,伊斯兰可以说是地域经济、政治的产物。直至西方文艺复兴后的大发现,随着航海技术的日臻成熟,曾经垄断长途贸易的沙漠商队逐步被海运所代替,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伊斯兰被摒弃了。至13世纪,伊斯兰失去了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法国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断言:伊斯兰世界已经落后西方文明世界200年,而这200年间西方发生的变化远比自古希腊、罗马时代到18世纪2000多年间所发生的变化要多。从这个意义上去分析伊斯兰对当代西方的仇恨,就变得脉络清晰了,是近代西方文明导致了伊斯兰的衰落。
一种文明要生存,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是万万使不得的。土耳其人是明智的。尽管伊斯坦布尔作过伊斯兰世界的中心,但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他们早早地醒了,只有如埃及等阿拉伯国家还沉浸在宗教束缚之中。现在的土耳其,其国民的思想观念较之其他伊斯兰国家是比较前卫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基本跟上了世界发展步伐。这里的女性不再裹头巾,年轻人不再上清真寺,也不罢斋、不禁酒。他们承认伊斯兰仍然是这个国家宗教文化的主流,但不再偏激,更多看重东西方优秀文化的容纳。那些城市里的清真寺正在发生功能的演变,游览观光的功能渐渐赶过了宗教功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