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砚乎石乎?

(2020-07-30 09:55:02)

砚乎石乎?

 

遵玉奇先生嘱托写《禹王山居淄砚馆记》,勾起不少记忆,散漪横于胸次,遂记于此。

纸砚与古时文人,不啻今人之口耳手足,一日无砚,堪比言无口行无足。“谱言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唯砚而已。”(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说欧阳修《砚谱》认为文房四宝砚为首位,全因砚万世不朽,为文人腕下常备。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曾被早年挚友、同榜登第的李观之人砚之义感动过,写下《瘗砚铭》:

陇西李元宾,始从进士贡在京师,或贻之砚。既四年,悲欢穷泰,未尝废其用。凡与之试艺春官,实二年登上第。行于褒谷,役者刘允误坠之地,毁焉。乃匣归埋于京师里中。昌黎韩愈,其友人也。赞且识云:土乎成质,陶乎成器。复其质,非生死类。全斯用,毁不忍弃。埋而识,之仁之义。砚乎砚乎,与瓦砾异!

陇西进士李元宾有一方砚,在京师用了四年,不离左右。应春官试终登第功成。曾携砚行于秦岭褒谷道,仆从刘允不慎失手落地,砚台碎毁,李元宾将碎砚一一拾起,装入匣内,心痛良久,带回京师埋葬。韩愈是李元宾的好友,感其作为,作《瘗砚文》以记之:“埋而识,之仁之义,砚乎砚乎,与瓦砾异!”虽说是以澄泥之法制成的陶砚,因为砚主人的仁至义尽而永为传续,决不只是瓦砾之属啊!

韩愈的《瘗砚铭》其实大有深意。

韩愈、李观都生长在安史之乱甫平定、百废待兴、文学创作处于低潮的大历时期。同所有下层知识分子一样,两人均求仕心切,希望通过科考一展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初入京师待试之时,两人结识。贞元八年(792年)二月,陆贽知贡举,梁肃、王础为佐,试《明水赋》、《御沟新柳诗》。韩愈和李观同榜登第。《欧阳行舟文集序》云:“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部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是年,韩愈作《北极赠李观》:

北极有羁羽,南溟有沈鳞。

川源浩浩隔,影响两无因。

风云一朝会,变化成一身。

谁言道里远,感激疾如神。

我年二十五,求友昧其人。

哀歌西京市,乃与夫子亲。

所尚苟同趋,贤愚岂异伦。

方为金石姿,万世无缁磷。

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

此诗表达了李观这样的好友,可遇而不可求。

李观考中进士后,接着参加吏部了博学宏词科考试,高中,授太子校书郎。此年,李观东还(吴郡)拜亲,贞元九年(793年),从家乡奔赴京师,贞元十年(794年),李观回到长安,一病不起。韩愈有诗《重云李观疾赠之》以宽慰李观:

天行失其度,阴气来干阳。

重云闭白日,炎燠成寒凉。

小人但咨怨,君子惟忧伤。

饮食为减少,身体岂宁康。

此志诚足贵,惧非职所当。

藜羹尚如此,肉食安可尝。

穷冬百草死,幽桂乃芬芳。

且况天地间,大运自有常。

劝君善饮食,鸾凤本高翔。

韩愈十分担忧李观健康,规劝好友注意保养,以图愈后大有作为。不久,李观病卒于京师,年仅29岁。韩愈为李观作《李元宾墓铭》,称李观“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

至此可见,韩愈写《瘗砚铭》,又绝不只是“瘗砚铭”了。

宋代米芾痴迷砚石,喜欢到每次得到一件都要抱着睡觉。晚年的时候,米芾得到了一块灵璧,外形似山,可做砚台,就抱着它连睡了四个晚上,第五天时,专门为它写了39个字:“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成为传世神品。

一千多年以后,一代书法大家启功惜砚,一如当年李观。

1978年,启功先生得到一方淄砚,喜之铭曰:“锋发墨,不伤笔,箧中砚,此第一。得宝年,六十七,一片石,几两屐。粗砚贫交,艰难所共,当欲黑时识其用。”后见砚的右侧有一裂纹,甚惜,逢肇庆端砚厂黄东荣厂长来访,愿以此砚换一端砚,先生婉拒,说您帮我粘粘就行。砚台粘好,先生又挥毫:“破砚重粘,依然全瓦,磨墨而书,吾神来也。”

八九十年代,我与张茂荣先生交游日多。他西关街的旧居与我岳丈对门,依照街坊世交辈分,张茂荣称我妻子二姑。漫画家李春来博山访问,我们一起陪同,酒酣之际,我请李春以一则博山童谣入画,画成,稚气扑面,憨态可掬,张茂荣先生则补白于上:

筛,筛,筛麦仁,麦仁开花结石榴,石榴籽我吃了,石榴皮我卖了,丁丁当当开败了。你要胭脂我要粉,咱俩打个溜溜滚!

1995年末,去“非石楼”喝茶说话,茂荣先生随手送我一块砚石,刻《聊斋·石清虚》全篇,皇皇一千五百余言,是迄今所见张茂荣刻字最多的砚石作品。蒲松龄《石清虚》为一位痴石者立传:邢云飞偶得一石,四面玲珑,峰峦叠秀,爱之如命。其后数为恶吏贼寇所夺,邢氏或质田相赎,或重笞入狱,折磨殊甚,几欲以命相殉。后为仙翁石清虚点化:石上九十二窍为汝寿数,如许之减三年寿,乃可相终始,邢叟坦然受之。后邢叟八十九岁无疾而终,子孙以石瘗之。继而被盗墓贼盗走,贼被捉,被官府处死,奇石也被衙役失手跌碎,邢氏后人复将碎块瘗之。异史氏曰:“物之尤者祸之府。至欲以身殉石亦痴甚矣!而卒之石与人相终始,谁谓石无情哉?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非过也!石犹如此,何况于人!”

茂荣送我《石清虚》,不亦也有深意而未说破?果然便有诡异发生,偶一次,砚石被我挪动位置竟滑脱跌地,摔为两半。不成《石清虚》满篇谶语,人石注定不能相始终?今年五月,适逢中国制砚大师张国庆在禹王山居砚馆,董浩文托其带回临朐代为粘接。砚石粘得结实,但一道粘痕清晰可辨,内心惴惴,五味杂陈。如果我是韩愈、蒲松龄,应该也要写篇《裂砚铭》的。

不日,恍惚中《裂砚铭》隐约成形:“乙亥末,茂荣贻我淄砚石,镌蒲松龄石清虚,甚为所钟。神差鬼使,砚石仆地两碎,神伤不已。特为之铭:‘禹山钟秀,片石玲珑;石痴活现,茂荣神工;如获至宝,韫诸匮中;一朝失手,失魂惊梦;虽千种惋惜而无补,亦万般悔憾而不复,或曰:口之所钟耶?心之所钟耶?’或曰两句,遽尔出自一凶神恶煞之口,其声愤愤震耳欲聋,继而逼近眼前,鼻息相接目眦尽裂,我大叫一声兀然坐起,额头大汗淋漓,原来只身梦境!

 

梦中人醒来,不禁连连叹息,感佩邢云飞有蒲留仙,更羡慕李元宾有韩昌黎!

 

遵玉奇先生嘱托写《禹王山居淄砚馆记》,勾起不少记忆,散漪横于胸次,遂记于此。

纸砚与古时文人,不啻今人之口耳手足,一日无砚,堪比言无口行无足。“谱言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唯砚而已。”(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说欧阳修《砚谱》认为文房四宝砚为首位,全因砚万世不朽,为文人腕下常备。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曾被早年挚友、同榜登第的李观之人砚之义感动过,写下《瘗砚铭》:

陇西李元宾,始从进士贡在京师,或贻之砚。既四年,悲欢穷泰,未尝废其用。凡与之试艺春官,实二年登上第。行于褒谷,役者刘允误坠之地,毁焉。乃匣归埋于京师里中。昌黎韩愈,其友人也。赞且识云:土乎成质,陶乎成器。复其质,非生死类。全斯用,毁不忍弃。埋而识,之仁之义。砚乎砚乎,与瓦砾异!

陇西进士李元宾有一方砚,在京师用了四年,不离左右。应春官试终登第功成。曾携砚行于秦岭褒谷道,仆从刘允不慎失手落地,砚台碎毁,李元宾将碎砚一一拾起,装入匣内,心痛良久,带回京师埋葬。韩愈是李元宾的好友,感其作为,作《瘗砚文》以记之:“埋而识,之仁之义,砚乎砚乎,与瓦砾异!”虽说是以澄泥之法制成的陶砚,因为砚主人的仁至义尽而永为传续,决不只是瓦砾之属啊!

韩愈的《瘗砚铭》其实大有深意。

韩愈、李观都生长在安史之乱甫平定、百废待兴、文学创作处于低潮的大历时期。同所有下层知识分子一样,两人均求仕心切,希望通过科考一展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初入京师待试之时,两人结识。贞元八年(792年)二月,陆贽知贡举,梁肃、王础为佐,试《明水赋》、《御沟新柳诗》。韩愈和李观同榜登第。《欧阳行舟文集序》云:“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部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是年,韩愈作《北极赠李观》:

北极有羁羽,南溟有沈鳞。

川源浩浩隔,影响两无因。

风云一朝会,变化成一身。

谁言道里远,感激疾如神。

我年二十五,求友昧其人。

哀歌西京市,乃与夫子亲。

所尚苟同趋,贤愚岂异伦。

方为金石姿,万世无缁磷。

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

此诗表达了李观这样的好友,可遇而不可求。

李观考中进士后,接着参加吏部了博学宏词科考试,高中,授太子校书郎。此年,李观东还(吴郡)拜亲,贞元九年(793年),从家乡奔赴京师,贞元十年(794年),李观回到长安,一病不起。韩愈有诗《重云李观疾赠之》以宽慰李观:

天行失其度,阴气来干阳。

重云闭白日,炎燠成寒凉。

小人但咨怨,君子惟忧伤。

饮食为减少,身体岂宁康。

此志诚足贵,惧非职所当。

藜羹尚如此,肉食安可尝。

穷冬百草死,幽桂乃芬芳。

且况天地间,大运自有常。

劝君善饮食,鸾凤本高翔。

韩愈十分担忧李观健康,规劝好友注意保养,以图愈后大有作为。不久,李观病卒于京师,年仅29岁。韩愈为李观作《李元宾墓铭》,称李观“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

至此可见,韩愈写《瘗砚铭》,又绝不只是“瘗砚铭”了。

宋代米芾痴迷砚石,喜欢到每次得到一件都要抱着睡觉。晚年的时候,米芾得到了一块灵璧,外形似山,可做砚台,就抱着它连睡了四个晚上,第五天时,专门为它写了39个字:“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成为传世神品。

一千多年以后,一代书法大家启功惜砚,一如当年李观。

1978年,启功先生得到一方淄砚,喜之铭曰:“锋发墨,不伤笔,箧中砚,此第一。得宝年,六十七,一片石,几两屐。粗砚贫交,艰难所共,当欲黑时识其用。”后见砚的右侧有一裂纹,甚惜,逢肇庆端砚厂黄东荣厂长来访,愿以此砚换一端砚,先生婉拒,说您帮我粘粘就行。砚台粘好,先生又挥毫:“破砚重粘,依然全瓦,磨墨而书,吾神来也。”

八九十年代,我与张茂荣先生交游日多。他西关街的旧居与我岳丈对门,依照街坊世交辈分,张茂荣称我妻子二姑。漫画家李春来博山访问,我们一起陪同,酒酣之际,我请李春以一则博山童谣入画,画成,稚气扑面,憨态可掬,张茂荣先生则补白于上:

筛,筛,筛麦仁,麦仁开花结石榴,石榴籽我吃了,石榴皮我卖了,丁丁当当开败了。你要胭脂我要粉,咱俩打个溜溜滚!

1995年末,去“非石楼”喝茶说话,茂荣先生随手送我一块砚石,刻《聊斋·石清虚》全篇,皇皇一千五百余言,是迄今所见张茂荣刻字最多的砚石作品。蒲松龄《石清虚》为一位痴石者立传:邢云飞偶得一石,四面玲珑,峰峦叠秀,爱之如命。其后数为恶吏贼寇所夺,邢氏或质田相赎,或重笞入狱,折磨殊甚,几欲以命相殉。后为仙翁石清虚点化:石上九十二窍为汝寿数,如许之减三年寿,乃可相终始,邢叟坦然受之。后邢叟八十九岁无疾而终,子孙以石瘗之。继而被盗墓贼盗走,贼被捉,被官府处死,奇石也被衙役失手跌碎,邢氏后人复将碎块瘗之。异史氏曰:“物之尤者祸之府。至欲以身殉石亦痴甚矣!而卒之石与人相终始,谁谓石无情哉?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非过也!石犹如此,何况于人!”

茂荣送我《石清虚》,不亦也有深意而未说破?果然便有诡异发生,偶一次,砚石被我挪动位置竟滑脱跌地,摔为两半。不成《石清虚》满篇谶语,人石注定不能相始终?今年五月,适逢中国制砚大师张国庆在禹王山居砚馆,董浩文托其带回临朐代为粘接。砚石粘得结实,但一道粘痕清晰可辨,内心惴惴,五味杂陈。如果我是韩愈、蒲松龄,应该也要写篇《裂砚铭》的。

不日,恍惚中《裂砚铭》隐约成形:“乙亥末,茂荣贻我淄砚石,镌蒲松龄石清虚,甚为所钟。神差鬼使,砚石仆地两碎,神伤不已。特为之铭:‘禹山钟秀,片石玲珑;石痴活现,茂荣神工;如获至宝,韫诸匮中;一朝失手,失魂惊梦;虽千种惋惜而无补,亦万般悔憾而不复,或曰:口之所钟耶?心之所钟耶?’或曰两句,遽尔出自一凶神恶煞之口,其声愤愤震耳欲聋,继而逼近眼前,鼻息相接目眦尽裂,我大叫一声兀然坐起,额头大汗淋漓,原来只身梦境!

梦中人醒来,不禁连连叹息,感佩邢云飞有蒲留仙,更羡慕李元宾有韩昌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