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年“泰云”照相馆刘培国

(2018-12-10 22:03:59)
标签:

博山

刘培国的博山

刘培国散文

刘培国随笔

百年“泰云”照相馆

 

刘培国

 

 

    100年前,孝妇河上游西岸的税务街,已是800年历史的老街,堪称繁华。县志说,宋、元两代博山煤炭、琉璃、陶瓷业兴起,该街作为商品集散地,商贾云集,成南北通衢,府县于此街设税务司征税,名“税务司街”。至清乾隆年间,仍袭旧名。清末改称“税务街”。耐火砖铺就的平坦大路,路东路西皆高门大户,商号店铺比邻。琳琅满目的商品当中,居多土产,舶来品也忝列其中,大开眼戒。洋蜡、洋油、洋灯、洋火、洋灰、洋钉、洋布、洋面、洋柿子、洋白菜陆续充斥了平民生活。

    “座钟又挂表,满屋响叮当。”这诸多店铺里就有一宁波人于华英经营的钟表店,三层青石条台阶,黑色大漆花棂玻璃门,玻璃锃亮,面漆龟裂,所售器物,非舶来品莫属。进门一座柜台,里头摆一溜或方或圆、或大或小的马蹄表、座表、怀表、手表;往里贴墙,是一扇不带橱窗的隔断,隔断的每个平台,摆了一溜座钟,样式各异。隔断之上,挂钟贴墙而挂,俨如仪仗。外壳有木制的、金属的、化学的;钟顶带雕塑浮雕,有仕女的、洋女的、光屁股牧童的、长翅膀天使的;富有浓郁宗教色彩图案、造型的;外壳镶铜、镶银、镶铁的和什么也不镶的;表盘方形的、圆形的、鸭蛋圆的;表盘刻度是阿拉伯数字的、罗马数字的、没有数字只镶一块琉璃的;表盘下面有钟摆的、没有钟摆的;一到整点,墙上柜上,总会有好几只座钟、挂钟叮当起来,七长八短,你起我落,好一气才肯罢休。叮当声起,青石高台上就挤满栓条小辨的后脑勺,争抢着要看西洋景,偶有大人走过,也仄了身歪了头瞜睺一眼这满屋的奇技淫巧。

叮当声中,华英钟表店来了一位远方的客人。这位客人经多方打听,总算找上门来,疲惫的腿脚大步一迈,三层台阶一蹿而过,一下就站到了于华英眼前,一巴嘴,满口的浙江乡音,两人的眼眶就潮起,“这这这,这不是锦卿吗?你这是……”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实在是最叫人背气的事,说的就是郭梁郭经理,宁波人,字锦卿。好端端的上海辉芳照相馆,自1911年创建,便是上海滩上照相名店。照相术自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上海是照相最早传入中国的口岸之一,是照相业非常发达的地方。1852年,外商赫尔曼·哈斯本德在福州路隆泰洋行经营银版摄影和肖像着色。稍后,法国人李阁朗在外滩开设照相馆,专门拍摄人物肖像,是上海第一家照相馆。至1912年,上海就有照相馆29家,并且形成了数家声誉卓著的品牌照相馆,比如老宝华、公泰、森泰、宜昌、苏三兴、保锠、致真、华兴、同兴、日戍、恒兴、时泰、公芳、英昌、同生、丽芳、丽华、宝记、兆芳、中华、英华、耀华等。南京路一带照相馆林立,时人描述为“金碧辉煌,楼台如画”。不料邻居一场大火,捎带着把辉芳照相馆也烧个精光,郭锦卿冒死抢出一套六寸相机,惜别上孩海,沿运河北上滕县,未能立足,辗转来奔博山,“投奔兄弟你啊!”是时博山早已是中国北方重镇,煤炭、陶瓷、琉璃三大物产使这个本来山高地薄的山城物阜民丰。

在钟表店老板于华英的保荐下,郭锦卿花费三百块现大洋,在税务街北头“悦来客栈“对面,盘下门头三间,创办了博山第一个照相馆“辉芳照相馆”,在院内搭棚布景用自然光为顾客照相。是时为公元1919年。

 

 

    1921年春,“辉芳照相馆”有了第一个徒弟,17岁的玄云三。

    玄振巽,字云三,以字行,生于泰安鱼池,家道贫寒,小学毕业即外出谋生。同乡王昌泰,字敬轩,时做博山基督教青年会牧师,就把十七岁的玄云三交给了郭锦卿。郭锦卿好手艺好脾气,他的不二秘诀是,既为名师,手艺要高人一等,还要靠一个“打”字,不打不成才。

    照相生意有的做,但博山毕竟码头小。郭锦卿脚踩税务街,眼睛却瞅向青岛。青岛有家华德泰百货,经理徐詠春是郭锦卿同乡,联袂之事一拍即合,于1923年合伙成立青岛华德泰照相部,玄云三去青岛继续跟郭锦卿学徒,另派玄云三师弟崔中三掌管“辉芳”。四年后的1926年夏,玄云三青岛为徒期满,到济南容彰照相馆干活,当年秋,郭锦卿到济南去见玄云三:“博山的买卖师傅不做了,我把‘辉芳’半卖半送送你了吧。”遂作价200元易手。玄云三出徒始有薪水,糊口以外哪有余钱?到底师徒情深,郭锦卿最终不是狭隘计较之人,更不想“辉芳”易主他人,便答应玄云三先赊着,日后挣了钱再偿还。这样,玄云三回到博山,从“泰安玄氏云三”中挑出两字,将新馆易名为“泰云”。可是买材料还是没钱,其间,泰安同乡、在青岛电报局谋事的姚子敬,在新“泰云”捉襟见肘之际,借100块钱钱给玄云三以解燃眉。玄云三从青岛买上耗材,回到博山,与崔中三两人工作。初始生意不好,生活相当困难。一年之后,独立涉足照相行业,掌握了一些经营的门道规律,“泰云”在博山平稳立足,生意日渐兴隆。第二年,玄云三胞弟玄晋山(玄振恒,字晋山,以字行)从青岛“华德泰”中断学徒,回博山共同经营。

像郭锦卿一样,“泰云”甫一立足,玄云三便谋划着扩张生意,与师傅不同的是,他的目光是沿着胶济铁路向西。1929年春,他用四百块现大洋,租下济南经二纬四路三间门头房,自济南“东美商行”赊来一套八寸相机及部分材料,于当年“七一”成立了“济南泰云”。“博山泰云”有玄晋山经营管理。

 

 

   省城商海,名号林立,能人辈出,没有过人之处,难以从容生存。玄云三请回胞弟玄晋山,将“博山泰云”托付于他,专心经营济南。又不惜重金,请来京城业界高手于寿之,“济南泰云”很快木秀于林。适逢韩复渠入主山东,当了山东省政府主席,大小军阀间照相之风兴盛,“济南泰云”伺机而动以致门庭若市生意红火起来。此时,远在胶济线东端的青岛“华德泰”出现意见纷争,两位同乡不欢而散。离开“华德泰”的郭锦卿毕竟乱世英雄,在山东路路口另立天下,成立“天真照相馆”,经多年苦心经营,其业绩口碑与上海“王开”、北京“大北”三分天下,“天真”品牌享誉至今。

守业亦如创业。在“济南泰云”的店规店训中,“不赌博”、“不抽大烟”豁然在目,而工资伙食则优于同行,生意不兴隆都难。至全国解放前二十年间,省城、博山两个“泰云”东西呼应,买卖兴旺。

1970年,“济南泰云”与“良友”合并,“博山泰云”虽公私合营仍保留百年字号,经“泰云”定格的悲喜人生难以计数,使岁月蹉跎,温馨抑或凄楚。

 

 

据铉晋山的长女,今年89岁的玄慧言介绍,从她记事时起,父亲就是泰云照相馆的掌柜。她小时候就生活在税务街泰云照相馆后院。她说,当时博山的照相馆独此一家,生意非常兴隆,特别是春节等节日来临时生意繁忙,来人要等很长时间才能排得上队,她还记得晚上的时候她会把钱柜子拿到后面,与妹妹把钱一张一张摞起来数钱。为了赢得顾客,当时有一条规矩,凡是不合格的照片一律不准出店。为了迎合各种顾客的要求,店里配有各种时髦衣服、道具、布景等,隔一段时间就会去上海等地采购衣服道具,记得自己1950年结婚的时候,就是穿的照相馆新买的白色婚纱,在聚乐村举办的婚礼。当时聚乐村是博山最好的饭店,在西冶街中段,从学校请了乐队,有伴郎伴娘,还有男女花童。博山旧时婚俗是夜间娶亲,但玄慧言穿着婚纱白天结婚,是博山首例轰动一时。

玄慧言12岁时去济南懿范女子中学读书,地址是现在的洪家楼教堂。每周六下午回鼎新里二大马路纬三路二大爷玄云三家,周日下午返校。寒暑假就回博山,帮着大人们给相片上色,当时没有彩照。毕业后就回到了博山。当时博山有个文艺小圈子,不乏有文学青年聚在一起舞文弄墨,拍照算是新兴事物,所以泰云照相馆是他们聚集之地。博山解放以后,有时髦人士和八路军战士去拍照,都喜欢在照片上留一行字。他们不喜欢传统字体,喜欢美术字,就得找会写美术字的人来店里帮忙,就是那时,玄慧言认识了丈夫王缤。玄慧言说,王缤写一手好看的美术字,喜欢摄影,所以经常在照相馆帮着写字,后来也帮着去拍外照,按照客户的要求,带着照相器材上门服务。玄晋山是开明人士,淄博市政协委员。玄慧言的母亲是市妇联领导,曾经在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见。玄慧言有个姑父叫刘炳文,在照相馆里迎来送往,实际上是中共地下工作者,解放后回到泰安,出任泰安市商业局局长。

泰安鱼池村,一度贫穷,不少家乡子弟数十人投奔博山泰云照相馆学习照相技术,成为业内技术骨干,许多学有所成的年轻人留在泰云照相馆,有的独立开办照相馆,遍布胶济铁路沿线城镇。

泰云照相馆,于1956年公私合营。

    两位世纪老人玄云三、玄晋山已是古人。玄晋山先生于1988年病逝合肥,享年82岁;玄云三先生1994年仙逝于济南鼎新里,时年91岁。玄氏后代多人才英杰,散居于海内海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