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泰云”照相馆刘培国
(2018-12-10 22:03:59)
标签:
博山刘培国的博山刘培国散文刘培国随笔 |
百年“泰云”照相馆
刘培国
一
叮当声中,华英钟表店来了一位远方的客人。这位客人经多方打听,总算找上门来,疲惫的腿脚大步一迈,三层台阶一蹿而过,一下就站到了于华英眼前,一巴嘴,满口的浙江乡音,两人的眼眶就潮起,“这这这,这不是锦卿吗?你这是……”
二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实在是最叫人背气的事,说的就是郭梁郭经理,宁波人,字锦卿。好端端的上海辉芳照相馆,自1911年创建,便是上海滩上照相名店。照相术自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上海是照相最早传入中国的口岸之一,是照相业非常发达的地方。1852年,外商赫尔曼·哈斯本德在福州路隆泰洋行经营银版摄影和肖像着色。稍后,法国人李阁朗在外滩开设照相馆,专门拍摄人物肖像,是上海第一家照相馆。至1912年,上海就有照相馆29家,并且形成了数家声誉卓著的品牌照相馆,比如老宝华、公泰、森泰、宜昌、苏三兴、保锠、致真、华兴、同兴、日戍、恒兴、时泰、公芳、英昌、同生、丽芳、丽华、宝记、兆芳、中华、英华、耀华等。南京路一带照相馆林立,时人描述为“金碧辉煌,楼台如画”。不料邻居一场大火,捎带着把辉芳照相馆也烧个精光,郭锦卿冒死抢出一套六寸相机,惜别上孩海,沿运河北上滕县,未能立足,辗转来奔博山,“投奔兄弟你啊!”是时博山早已是中国北方重镇,煤炭、陶瓷、琉璃三大物产使这个本来山高地薄的山城物阜民丰。
在钟表店老板于华英的保荐下,郭锦卿花费三百块现大洋,在税务街北头“悦来客栈“对面,盘下门头三间,创办了博山第一个照相馆“辉芳照相馆”,在院内搭棚布景用自然光为顾客照相。是时为公元1919年。
三
像郭锦卿一样,“泰云”甫一立足,玄云三便谋划着扩张生意,与师傅不同的是,他的目光是沿着胶济铁路向西。1929年春,他用四百块现大洋,租下济南经二纬四路三间门头房,自济南“东美商行”赊来一套八寸相机及部分材料,于当年“七一”成立了“济南泰云”。“博山泰云”有玄晋山经营管理。
四
守业亦如创业。在“济南泰云”的店规店训中,“不赌博”、“不抽大烟”豁然在目,而工资伙食则优于同行,生意不兴隆都难。至全国解放前二十年间,省城、博山两个“泰云”东西呼应,买卖兴旺。
1970年,“济南泰云”与“良友”合并,“博山泰云”虽公私合营仍保留百年字号,经“泰云”定格的悲喜人生难以计数,使岁月蹉跎,温馨抑或凄楚。
五
据铉晋山的长女,今年89岁的玄慧言介绍,从她记事时起,父亲就是泰云照相馆的掌柜。她小时候就生活在税务街泰云照相馆后院。她说,当时博山的照相馆独此一家,生意非常兴隆,特别是春节等节日来临时生意繁忙,来人要等很长时间才能排得上队,她还记得晚上的时候她会把钱柜子拿到后面,与妹妹把钱一张一张摞起来数钱。为了赢得顾客,当时有一条规矩,凡是不合格的照片一律不准出店。为了迎合各种顾客的要求,店里配有各种时髦衣服、道具、布景等,隔一段时间就会去上海等地采购衣服道具,记得自己1950年结婚的时候,就是穿的照相馆新买的白色婚纱,在聚乐村举办的婚礼。当时聚乐村是博山最好的饭店,在西冶街中段,从学校请了乐队,有伴郎伴娘,还有男女花童。博山旧时婚俗是夜间娶亲,但玄慧言穿着婚纱白天结婚,是博山首例轰动一时。
玄慧言12岁时去济南懿范女子中学读书,地址是现在的洪家楼教堂。每周六下午回鼎新里二大马路纬三路二大爷玄云三家,周日下午返校。寒暑假就回博山,帮着大人们给相片上色,当时没有彩照。毕业后就回到了博山。当时博山有个文艺小圈子,不乏有文学青年聚在一起舞文弄墨,拍照算是新兴事物,所以泰云照相馆是他们聚集之地。博山解放以后,有时髦人士和八路军战士去拍照,都喜欢在照片上留一行字。他们不喜欢传统字体,喜欢美术字,就得找会写美术字的人来店里帮忙,就是那时,玄慧言认识了丈夫王缤。玄慧言说,王缤写一手好看的美术字,喜欢摄影,所以经常在照相馆帮着写字,后来也帮着去拍外照,按照客户的要求,带着照相器材上门服务。玄晋山是开明人士,淄博市政协委员。玄慧言的母亲是市妇联领导,曾经在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见。玄慧言有个姑父叫刘炳文,在照相馆里迎来送往,实际上是中共地下工作者,解放后回到泰安,出任泰安市商业局局长。
泰安鱼池村,一度贫穷,不少家乡子弟数十人投奔博山泰云照相馆学习照相技术,成为业内技术骨干,许多学有所成的年轻人留在泰云照相馆,有的独立开办照相馆,遍布胶济铁路沿线城镇。
泰云照相馆,于1956年公私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