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李老师的教学尝试》案例分析

标签:
教育 |
分类: 远程教育培训 |
2013 年 3月 06 日, 19:03
1.在李老师的这堂课上,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哪些“支架”呢?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2.您认为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该具有什么特点?李老师设计的“支架”是否合适?
3.想一想,李老师为什么要在小组中随机选择同学进行讲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4.对李老师最后的分组展示与评价阶段,您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5. 您认为李老师的这堂课有哪些优点?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方面?
1.在李老师的这堂课上,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哪些“支架”呢?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这堂课上,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两个支架,分别为:
第一个支架:“地球的美丽”、“地球的渺小”、“地球的资源”、“地球的唯一性”和“科普说明文”。
第二个支架:
“地球上主要有哪些资源?其相关数据如何?各种资源对于人类有着怎样的影响?人们应该如何使用和利用资源?在保护地球资源方面,小学生可以做哪些事情?”
作用:通过这种支架式教学可以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是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2.您认为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该具有什么特点?李老师设计的“支架”是否合适?
我认为支架是作为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智力向上发展的脚手架,具有支撑作用,实现支架式教学的基础。另外支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李老师围绕主题按照学生的智力的“最近邻发展区”设计了支架,是合适的。
3.想一想,李老师为什么要在小组中随机选择同学进行讲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以学为主的支架式教学策略,既要体现学生独立探索的自主学习过程,也要兼顾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李老师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又在小组内作了明确的任务分工,然后采取随机抽取学生进行交流汇报,目的是促使每个学生不能仅仅照顾到自己的任务,还要协调好与小组成员的合作,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细致的理解知识,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意义的有效途径。此举正是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4.对李老师最后的分组展示与评价阶段,您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我觉得李老师在分组展示与评价阶段做得不够全面、细致、到位。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个人的学习评价两方面。而其中的具体评价内容又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所做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李老师仅从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整个小组的合作表现上来评价,显然欠缺客观性和公正性,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很不利。
建议李老师课前设计好学习效果评价表,将需要评价的内容完整清晰地呈现在表格上,小组展示交流后,让每个学生通过这张细化评价表进行个人和小组评价,最后老师总结。
5.
我觉得李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首先肯定李老师能够认真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在教学前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从而改进本课的教学策略——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
(2)李老师能够围绕“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按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框架。利用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能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水平,真正做到了是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3)支架式教学策略是一种以学为主,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这就要求学生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围绕框架中的某一个问题节点,自觉进入学习情境中独立探索,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整堂课上,李老师始终遵照支架式教学的几个环节来进行,不偏不倚,不缺不漏流利顺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4)关于网络探究WebQuest教学模式的使用。从整堂课中,我们不难发现李老师精心设计并明确了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然后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即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专题网站,以及众多相关学习内容的网址)和信息技术手段比如word文档ppt形式来加工完成学习结果。可以说这是一节信息科学技术含量极高的语文课,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先进理念。
(5)关于小组学习的明确分工。在小组学习的安排中,李老师照顾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可做,小组学习井然有序,真正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6)关于作业的布置。可以看出,这节课学生们学习情趣意犹未尽,所以在布置作业上李老师将堂课内容延伸到课外,使教学内容与课外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态度。另外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也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我觉得李老师需要改进和应该注意的地方在于:
(1)关于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上需要注意。
(2)关于效果评价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