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谁给了他们集体对老百姓“忽悠”的权力?

(2007-09-20 10:42:51)
标签:

商业瞭望杂志

是谁给了他们集体对老百姓“忽悠”的权力?
是谁给了他们集体对老百姓“忽悠”的权力?

 <商业瞭望杂志:本文版权所有,转载者敬请留言后再转>

在这网络媒体沸腾、文化品味浮躁的今天,媒体炒作、网络忽悠,几乎成了80后一夜风骚、成名天下的唯一捷径。名字华丽好比下山虎,行为乖张更堪坐山雕,八月里的貂禅,二月里的丫头,胸波荡漾风骚迷人的芙蓉姐姐,男人没做变性手术就高呼小叫的姬妃娘娘,这些貌似神离、花里胡哨、七窍流血的网络名字,一个个狐狸精般的狐媚,神仙般的逍遥,鬼魂般的恐怖。

 

无论是芙蓉姐姐还是姬妃娘娘,无非是哗众取宠,利用网络忽悠大搞特谋私人利益,当然,也是自甘堕落,卖身求利。总而言之,得利也好,忘义也罢,他们都不过是个人的小打小闹,没干出些太多损人利己的缺德事。

 

近日,更罕见的风暴来自成都粗俗恶劣的商业策划,一个叫“菡影”的打工妹妹开始了对中国老百姓创世纪以来最大的忽悠,笔者代表不知道事件原委的百姓对策划者们进行发问:

 

是谁给你们的权力,让某些原本在大众百姓眼里“大公无私”“舆论天平”的报纸电视等媒体,首当其冲干起了“太阳底下说黑话” “睁着眼睛说瞎话” 的性质恶劣的集体忽悠?

是谁给你们的权力,让你们把罪恶的黑手集体伸向老实善良的底层百姓当作笑柄一样地玩弄欺骗?

是谁给你们的权力,一二再,再二三地将一次原本恶劣粗俗的商业“秀”通过政府舆论工具渲染成了一次欺骗全国百姓智慧的打工体验“秀”?

 

这俨然是一次对基层百姓的巨大侮辱。

这俨然是一次对天下沧桑的信任攻击。

这俨然是一次对媒体舆论的道德批判。

 

 

与其说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菡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网络红人。还不如说是金钱权利的姘头在舆论官员的怀里公开买了一次贻笑天下的笑。

 

仅仅从“菡影”的网络照片与一系列“体验”过程中,笔者就十拿九稳地看出这位长相狐媚的“菡影”完全不像她本人说的那样,在她的行为过程中,充满着“骑驴看唱本的表演性” 。

 

试想,这名“菡影”的“家乡”四川宜宾观音镇,她皮肤如此细腻白嫩,性格如此温文尔雅,怎么能干出“16岁就背信于父母闯社会”的不安分守己的“问题少女”之事?而且,这些叛逆都是为了上大学的姐姐?这么年幼无知的冒失出走到底是给家庭增光还是添乱?

试想,这名“菡影”既然16岁初中没毕业就独闯天下,那么她挥汗撒泪开始童工闯天下,勤杂工、服务员、理发师……,手艺样样精通后,初中没毕业的知识不仅一点没丢,而且考上了世人注目的大学?这似乎就是90后模仿崇拜的最佳对象?

试想,这名“菡影”16岁到20岁弱不禁风的四年锤炼,就成了生活在劳动的最低层的黎民沧桑基层百姓的最佳代言人?

 

这样委实昧心的炒作,不良的渲染,是对天下百姓最大的鼓舞?还是最大的侮辱?

 

这次“菡影”“化蛹成蝶”的“星途”看似坦荡,其实背后花费了巨大心血和财力物力, “菡影”也不过是一个商业代名词,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花钱贴金的演员,说白了不过是一个欺骗天下的道具而已。

 

“菡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巨大的商业组织。

从“菡影”的生根发芽到瓜熟蒂落,有一个漫长“破茧”的过程,在这一次“感恩体验”的策划中,为表现从商业策划到新闻制造的真实性,首先利用成都X报记者身份对“菡影”进行实地采访,并重金买断专版刊登,这才有了“菡影”光天华日下传统露面。在本次商业策划的巨大财力支持下,这才有了报纸电视等传统舆论媒体没日没夜的轮番轰炸。真正协助“菡影”一夜成名的不是任何网站力量,而是成都的传统舆论媒体。

 

为什么说成都传统媒体是“菡影”的“生身父母”?在身体上贴着明显的“商业标签”的“菡影”还仅仅是个“腹中胎儿”的时候,是报纸电视众多重金请来的接生婆苦口婆心的集体照顾;在“菡影”呱呱落地到网络炒作一哄而上的时候,又是成都X报专版宣扬干脆去当“农民工的代言人”。

接着,成都X电视台更是将“菡影”比做是继天仙妹妹、公交妹妹之后网络上的第三朵金花…… 除此之外,更加鼓吹“现在的菡影是一名通过了成考的在校大学生,同时在一家公司兼职作文员,至于她的这种市场秀,只要是对社会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菡影”的背后可曾站了个亿万家产的父母?以及形影不离的摄影师跟班?

 

综观“菡影”的所有“体验活动”,所有“体验照片”,概括就是一分稚嫩,二分表演,三分卖乖

  

在笔者与宜宾晚报记者在查询“菡影”老家无果的时候,2007年6月8日,成都晚报刊登祝俊初的一篇<一样的炒,一样的自由>事件评论文章给了我们答案, “菡影”的出现完全是一次精心策划、团队出击的体验秀,实际就是一场预设好了的炒作。

 

祝俊初说,即使“菡影”的整个团队热炒的目的并非所标榜的那样崇高而纯粹出于自私自利,只要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就是可以行使的自由。当然,就像炒股未必赚钱,炒名也未必如愿。

 

无论如何,如此赤裸裸性质恶劣的商业策划,让笔者怎么也难以与“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理解、关心和尊重底层劳动者,以作秀的名义向打工者致敬”相联系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