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信札中重温晚清史

(2018-12-10 15:54:29)
标签:

李鸿章

张佩纶

信札

史料

分类: 文园夜读

在信札中重温晚清史

何  

在信札中重温晚清史

姜鸣是证券公司高管,业余时间却热衷于晚清史研究,并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我经眼过他的《龙旗飘扬的船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编》《被调整的目光》等专著,视野之宽阔,见解之独到,学术水平之高,让我很难相信是出自业余研究者之手。

日前,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姜鸣整理的《李鸿章张佩纶往来信札》一书,引起读书界的广泛关注。我请朋友帮忙购得一部毛边签名本,姜鸣还在书的扉页慷慨题词:“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令我大喜过望。

以洋务重臣李鸿章、清流名士张佩纶在晚清政坛的地位,不难掂量出这部书的特殊价值。李鸿章曾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会办海军事务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期及1901年庚子之役后,曾两次受命担任议和谈判全权大臣。毫不夸张地说,李鸿章是晚清政坛最重要的政治家,没有之一。而张佩纶则是晚清“清流”的代表人物,历任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讲学士、署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总理衙门大臣、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兼署船政大臣。中法战争后革职遣戍张家口军台,遇赦召还后娶李鸿章女儿为妻。庚子议和时,奉旨赏给翰林院编修,随同李鸿章办理交涉事宜。两人从世交到翁婿,四百多封亲笔密信往来,信息量太大了。

本书所搜集的李鸿章与张佩纶400多封往来信札,起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六月十三日,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十八日,前后跨度达28年。姜鸣认为,欲使私人往来信札成为史料,需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是要知道写信者和收信人是谁,二是信中谈论内容要“言之有事”,三是写信的时间和大致背景能够考订出来,这样才能使当事人之外的读者能够明白他们在谈论什么。收入本书的李鸿章、张佩纶往来信札,就是一部符合上述三个要素的珍贵史料集。信中涉及的事件前后有序,讨论的问题重要而连贯,绵延20多年,这在中国近代史料中是极为罕见的。

阅读这些信札,其实是在重温光绪朝的历史。姜鸣认为,就时间论,这些信札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年(1874—1884年),张佩纶是“清流”健将、政坛新生代,也是军机大臣李鸿藻的重要谋士。李鸿章则是最重要的封疆大吏,清政府外交事务的另一个沟通代表,洋务事业的直接推动者。他们这个阶段的通信,涉及朝政、海防、铁路和对日、对法外交,以及清政府对琉球、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的事务,涉及慈禧太后、恭亲王奕的健康状况,官场人事安排的幕后运作,还涉及“甲申易枢”等国家政治的核心机密和张佩纶奉旨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后的心态、谋划和在战争中的表现,内容十分丰富。第二阶段是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1888年),张佩纶被遣戍军台效力,两人这一时期的通信涉及清代官员流放生活的细节、对朝廷人事和政局的看法、李鸿章对张佩纶落难之后的关心和帮助。第三阶段是光绪二十年至光绪二十七年(1894—1901年),张佩纶成为李鸿章的女婿,两人的通信内容包括张佩纶反对签署马关条约的家书,关于李鸿章访俄、出任总理衙门大臣,以及被革去该职务的看法和建言,还有对戊戍变法时期朝政的评论、对庚子议和的细节记录,都非常生动。

阅读这些文字艰深的信札需要耐心,但读后收获极大,正如姜鸣所指出的,可以加深对旧时代士大夫立身、立德行事风格的思索,加深对这两位以往都被脸谱化的历史人物内心、才情和政治识见的理解,加深对中国近代面临天翻地覆的社会转型变革和深刻的内外矛盾冲突对上层官员的因应对策的研究。伴随着他们的老去,也看到大清王朝这座破旧的老宅,虽有裱糊匠努力装点,终究雨打风吹,走向崩塌。

 

《李鸿章张佩纶往来信札》

整理者:姜鸣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8年10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