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现实

标签:
止庵神拳考证义和团 |
分类: 文园夜读 |
神奇的现实
何
http://www.xmnn.cn/dzbk/xmwb/20170409/15.jpg
止庵的《神拳考》这样开篇:“这年五月,英国驻北京公使窦纳乐致函外交大臣报告来自义和团越来越大的威胁。函件的末尾忽然谈到天气问题:‘我相信,只要下几天大雨,消灭了激起乡村不安的长久的旱象,将比中国政府或外国政府的任何措施都更迅速地恢复平靖。’”
我读这本止庵自己强调应归在“文化批评”项下的专著,会想到黄仁宇大热过一阵的《万历十五年》,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更关注历史细节,关注一些偶然事件对历史走向的深刻影响。比如止庵用来切入本书的窦纳乐信中提到的雨,就很少进入正统史学家的视线。事实是,当时直隶等省的严重旱灾持续已久,农民生计因此异常艰难,的确增加了他们脱离土地而投身义和团运动的可能性。假如像窦纳乐所言下几天大雨,旱情减轻,情况真会像他预料的一样有所转变。确有这种事例:“时雨又下,文安霸州拳匪,相率回籍。”“团即反奔,途中自相语曰,天雨矣,可以回家种地矣,似此吃苦何益。”但是从全局看,依然久旱不雨,这对义和团来说不啻天赐良机,一首出名的义和团乩语就借机煽动说:“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神发怒,仙发怨,一同下山把道传。”现在的人当然不会相信“教堂止住天”,但我们不能要求那些“当个团民比留在仍苦于干旱的乡间更加便于生存”的北方农民也不信。
止庵由此引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有些现在看来是虚妄的东西,起初对当事人来说也许反倒是实在。就义和团运动这段历史来说,这一点特别明显,甚至可以说神话就是史实,史实就是神话。比如一首义和团乩语起首就说:“神助拳,义和团……”没有“神助拳”,或许就没有“义和团”了。试问:义和团团民如果事先知道自己法术不灵,并非真的刀枪不入,他们是否还会那么自信和勇猛?朝廷和民众如果事先知道义和团法术不灵,是否还会把希望——至少是一部分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书中梳理引用了大量原本常见但却被正统史家视而不见或忽略不计的材料,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从一种角度看是当年人物的“假话、空话、大话和我们不能懂的话”,从另一种角度看可能正是值得重视的原始材料,因为“教堂止住天”、“神助拳刀枪不入”等“假话、空话、大话和我们不能懂的话”,正体现了团民、民众甚至朝廷的某种愿望和信念,而这些愿望和信念在酿成义和团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其实不可低估。
止庵在序中引用了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有关“神奇的现实”之说:“神奇是现实突变的产物,是对现实的特殊表现,是对现实的丰富性进行非凡的和别具匠心的揭示,是对现实状态和规模的夸大。这种神奇的现实的发现给人一种达到极点的强烈精神兴奋。然而,这种现实的产生首先需要一种信仰。无神论者不可能用神创造的奇迹来治病,不是堂吉诃德,就不会全心全意、不顾一切地扎进阿马迪斯.德.高拉或白骑士蒂兰特的世界。《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的人物鲁蒂略关于人变成狼的那番话之所以令人置信,是因为塞万提斯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的确相信有所谓的变狼狂,就像相信人物乘坐女巫的披布从托斯卡纳飞到挪威那样……”卡彭铁尔的意思是,“神奇的现实”并非想象的产物,在当事人眼里它就是现实本身。按照止庵的说法:旁人视为“执迷不悟”者,在其自己或许正是“义无反顾”。虽然止庵说他不想做翻案文章,但《神拳考》至少是我所见最趋近一百多年前的现实中人当时所思所想的一本有关义和团运动的书,它的价值不在于揭示义和团运动的当代意义,而是引导读者探究当事人的动机。
《神拳考》
著者:止庵
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时间: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