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滴记忆中的闽南风情画卷

(2016-05-03 16:06:42)
标签:

黄永玉

八年

小说

集美

安溪

分类: 我为书狂

点滴记忆中的闽南风情画卷

——黄永玉《八年》上卷读后

 

http://www.xmnn.cn/dzbk/xmrb/20160501/11.jpg

“你听说过厦门那地方吗?是一个岛,周围都是绿绿的海水,对门还有个岛,叫作鼓浪屿,是房子大的岩头堆出来的,岩头爿爿里都是花,都是树,树底下盖了一座座洋房子,洋房里头有人弹钢琴、弹六弦琴、拉手风琴……厦门沿海岸边上竖着好多彩色太阳伞,洋伞底下是茶桌子,卖咖啡、牛奶、冰淇淋……”

黄永玉(书中名叫“张序子”)带着顾修之伯伯描绘的美好情景,跟着二叔辗转来到集美学校读书。船靠岸后,黄永玉先在厦门住了几天,“玻璃窗外看得见海,海堤上果然像顾伯伯讲的,有一排人在大布伞底下弹琴唱歌”。目光朝远处看,“海那边果然有岛,好多大石头,好多绿树,就是鼓浪屿”。二叔带他出去吃饭,街上“都是洋房子,最特别是树,树上都开满了花,白的、红的,大树上怎么开这么好看的花,细细的叶子,透出清香,一层又一层”。12岁的黄永玉好奇地东张西望,“一路上两边都是书上见过的长刺的‘仙人掌’,三个人、四个人高;还有大舌头的‘龙舌兰’”。进到一家饭店楼上,有人端了个茶盘上来,连声说:“夹带!夹带!”上菜了,“汤盆子像脸盆,放三条泡在汤里的大鱼。另一口汤盆子满满装着手指头大的长蚌壳,汤面上晃着彩虹颜色。又端上来两大长木盘的螃蟹,绯红,像刚上过红漆那么鲜亮”。小小年纪就到过长沙、武汉三镇、安徽、杭州西湖、上海的黄永玉,就这样爱上了厦门,爱上了集美,爱上了安溪,爱上了整个闽南……他在书中写道:“闽南是个温暖的文化礼仪之邦。”

这部30多万字的《八年》上卷,描绘的正是抗战期间,黄永玉在集美、安溪、德化等闽南地域求学的点点滴滴。他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好学生,正经课不上却整天泡在图书馆读杂书,考试成绩总过不了关,连年留级。但奇怪的是,老师们不仅不歧视他,还都愿意和善于独立思考的他做朋友。教历史的宋先生上课,“不太注意学生有没有小动作”,对学生提出的怪问题也耐烦听。“司马迁写《史记》,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都在弄历史,都姓司马,是不是祖传?”学生提这样的问题,会把我们今天的中学老师气死,但当年集美学校的宋老师却说:“呀!我从来没这么想过。……哪个有空帮我到图书馆去查一查,看他们两个姓司马的,都研究历史,是不是真有点遗传关系?查出来,有了结果,那真是个大发现,我这个做先生的也觉得光荣。”还有那个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的美术老师朱先生,从不问黄永玉的功课,却正是他因材施教,把黄永玉引上了绘画之路。还有许先生、李先生、汪先生、吴先生、黄先生、曾先生……这些开明的先生是他“心里头的神圣,一辈子供奉的灵牌神位”,因为正是他们给予他“课本和分数以外的人格影响和指引”,“以后,一辈子用的就是它了”。

这部书最吸引我的,还是黄永玉笔下的闽南风情。他的记忆力好得惊人,无论是先生的名字、同学的名字,还是当年走过的路、吃过的海鲜,巨细无遗记得一清二楚。他记得闽南的功夫茶“除了晓得喝下去死不了之外,味道完全和毒药一样”;记得厦门的“知了”绿绿的,个子小,叫声文雅像弹六弦琴;记得泉州的路牌刻着汉文、阿拉伯文;记得安溪文庙环城马路浅坡底下一列龙眼树和菜园,那个叫“参内”的村庄离安溪城大约十五里,“在东边方向,沿兰溪左岸往上走,翻过一座好走的山就到了”……更让在厦门生活了三十多年却不会说闽南语的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在闽南只呆了几年,不仅学会了闽南话,而且七八十年后的今天还说得很溜,并在书中运用得非常精准。可以说,巧妙使用闽南方言,是本书最大特色。什么按胖、扛疼、令白、卡冲、炸摩、阿呀卖、努考伯咯、努松细哇老白,等等等等,懂闽南语的人读了,想必会时不时笑出眼泪来。

据知情的人民日报副刊编辑李辉透露,《八年》是黄永玉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第二部,计划写上下两卷,接下来的一卷将再现当年的泉州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