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永盛:作家在场让书话更具魅力——何况《文园读书记》品读概况

(2013-09-09 11:13:46)
标签:

纪要

品读会

文园读书记

何况

文化

分类: 信息通报

作家在场让书话更具魅力

——何况《文园读书记》品读概况

王永盛/整理

    编者按:围绕本土作家作品,围绕读书与写作,展开别开生面的品读。品读会有别于严肃的研讨会,形式更为灵活,既对本土作家作品得失的品评,也是面对市民的普及性读书活动,进而营造我市更为浓烈的读书氛围,为美丽厦门的建设,贡献文学的力量。

由厦门市作家协会与厦门图书馆、厦门文学院联合举办的本土作家作品品读会将每月举办一场。首场品读会 97日上午在厦门市图书馆二楼专家阅览室举行, 60余名本市作家、文学爱好者出席。本期品读的文本是市作协副主席何况的新作《文园读书记》。品读会上,与会作家、文学爱好者畅所欲言,就《文园读书记》中关于书事、书话的现实意义表达各自见解;同时他们也指出了作品的不足,比如文章中作家在场感、供读者回味的东西还不够等。现将品读会上发言摘要如下。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

 作家在场让书话更具魅力 <wbr><wbr> <wbr><wbr>(<厦门文学>正式稿)

                     因为亲切,所以更可读

 

王永盛:作家与茶、作家与酒从来都是不分家的,开始之前我先介绍一下,今天品读会我们

有幸请到厦门云香茶业和厦门玖窖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为我们提供品读会提供香茗和美酒。

《文园读书记》是何况老师的第十五本。虽然他的“小孩”很多,但我觉得他特别疼爱、特别器重这个小孩、这本书。书出来后有好多我们协会的会员、作家都认真读了。何况是中国作协会员、厦门市作协副主席,著作等身,获过鲁迅文学奖等奖项,是我们市里为数不多的、获过全国大奖的作家之一。《文园读书记》今年6月出版以后,好多文学爱好者和作家都认真读了,许多作家还为此写了书评。今天大家坐在一起,面对面的谈,可以很随意的,很随性的,谈这本书的好,好在哪里;不足,不足在哪里,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况:我先介绍一下。非常感谢我们作协、图书馆和文学院来举办这个活动,将本土作家作品的品读系列来做,应该说很有意义。这本书的书名取得还是比较巧的,书里收了我近两年写的,跟书或者跟书和人有关的文章,大概有90篇,书出来以后,反响还好,一些朋友特别是热爱读书的人就会感兴趣,书中提到的事或者人,大家可以找到自己。有很多朋友写了书评,像西流的发在《厦门晚报》、黄荣才的发在《福建文学》,还有《福建乡土》也会发。与我过去的书相比,这本书大家可能更愿意读一些,像我过去写的纪实文学,现在可能没人愿意多读。今天听听大家的意见,有什么就说什么。

郑启五:想对何况的新书《文园读书记》说点什么,书还在邮递的路上,但“读前感”已随心所欲的有了,这是因为与作者熟识已久,更何况他的书话是一鸡三吃,先报刊,二博客,书断后,不敢说胸有成竹,但至少竹影绰约了。

           顺理成章从书名说起,“文园路”老厦门人或半老的厦门人个个耳熟能详,可有谁把“文园”当真啊,打从何君退伍转业,搬入文园路老街老屋,就自得其乐书话连连书香远播,篇篇发轫于“文园路何况斋”,最终汇成《文园读书记》,让街与书皆大欢喜。

记得那年我与何况等结伴去游云水谣,回家每人得完成作业,他老弟好生轻巧,《唱一曲云水谣》就拔得头筹,哪像我一五一十,写了溪畔喝茶、土楼夜宴,以及清早的碱仔糕等三篇才算完事。可见擅自挪用地名入书名,他是有前科的。

         《文园读书记》有题《阿拉伯数字与文气》,拿我的名字“郑启五”的“五”字当了案例,说是万一成了“郑启5,岂不啼笑皆非。这一看让我这个“吓大”的居然也吓了一跳,好像真有其事。墨客文人对文字向来敏感,记得董桥在类似的随笔里抨击了“便”字,“我便吃了”、“她便哭了”等司空见惯的句子,就因董某个性的拿捏而变得脏兮兮的。然何况的敏感更多是带来文字的机趣四伏,文章由此好读而且愉悦,也顺手把“孙敬悬发”的苦读拒之“文园”门外。

   云:谢泳教授将何况的《文园读书记》归为掌故笔记,并断言此类写作的生命力,这是我喜欢阅读的原因之一。与书有关的人和事,耐读、有嚼头。《文园读书记》是何况自己也满意的一本读书笔记,大部分我已经在报纸上或博客中读过了。我用《有一种酒叫书话》为题评议这本书,是因为从中看到了曾经读过的书、进过的书店、见过的书友,更重要的还看到一个阅读者、写作者的思考。就像郑启五教授说的,书话是真实的,这本书带给我的也是真实的感觉,读书人的一些性情,让人觉得亲切可爱。比如何况对莫言获诺奖的预测和文字的褒奖,对“鲁迅”二字在印刷中错误的认真,对《百年孤独》版本的研究,在旧书店“救风尘”的心理等等。在《有书真富贵》中我们也可知何况是纸质书的狂热爱好者。他除了在实体书店淘书,当然也在网上淘书。总之,《文园读书记》是一本读书人喜欢的,并能从中开阔眼界受益的书。

  宋:何况这本书里的文章写到地点和人名,他一定是真实的写出来,这一点很好。比如他写了不少“南宋”,写到我,正是因为循着这样的路径痕迹,我才能回想起我跟他一起去买书的那些事,回想起当时为买到一两本书而感到激动、难以忘怀的情景。

何况对厦门本土作家作品的评论应该算最多的,以后可以专门出一本。我最感兴趣的是他的卷三,当然刚才永盛说得对,卷二里对于考证类的是有学术价值。而卷三里面的“我”体现得特别强烈,比如《我从这里迈出文学第一步》,写他文学起步时得到《厦门文学》和编辑的扶持,很感人。还有写买书的《闲逛厦门书店》,特别亲切。我希望藉由何况这本书,有更多喜欢文学的人、喜欢读书的人,来写这样跟这座城市有关的书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文章会显得更加珍贵。让厦门这座城市拥有更多有血有肉的细节。

方跃明:《文园读书记》中的短文,有的推荐好书,有的勾陈书史,有的发掘书人轶事,有的辨别作家真貌,通过不同的广度和深度,何况先生毫不吝啬地将自己对书及读书之后的睿智见解和文化情感无偿分享给广大读者,并通过读者向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传递与释放,也让我们再一次深刻感悟“《老猫的书房》的口述者江晓原先生经常念叨的一句老话:‘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

                             

写作就要举重若轻

 

黄静芬:我一直羡慕何况,为什么他的纪实文学能写得那么好,写得那么轻巧;书话也是,这些都是我不擅长的。他的书评写得好,记得茅盾文学奖刚出来我约他写了一整版,他出手快,点评也到位。《文园读书记》这本书好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书的编排、设计不错;第二个因为有取舍,没有把所有写他朋友的文字都收进去,书的质量显得比较整齐。这本书我们读了,会有亲切感动的东西。

吴尔芬:上次麦家来厦门的时候让我叫何光喜(何况)一起吃饭,他跟我说,其实何光喜

(何况)是会写东西的人,他的才气是可以写出鸿篇巨著的。第一何光喜有作家独特的、敏锐的感觉;第二他有能力把复杂的话题简单化,有能力驾驭这些书话题材,因为他读书特别多。

  敏:作家首先要多读书,先做学生,再做老师。何况的这本书很多文章在报刊上看到过,他读书多而精,读后会写心得,而且读书多不炫耀,低调,知道的说出其中所以然,不知道的他不说,不好为人师。还有就是书中写到的行路与读书,比如到了天一阁就写与它有关的书话,处理得很好,书中的文章好像是跟我们分享。另外一点,他在写的过程能驾轻就熟。

沈世豪:何况写作很精明,从来不在一棵书上吊死。报告文学、散文、小说都会写,现在写书话。刚才有人说他是可以写鸿篇巨著的,我特别赞同,他应该趁年轻写个大部头,再获个鲁迅文学奖。

  炜:《文园读书记》写的是有关读书的,读书是快乐的事,读书后写出书评、书话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乐意做、都能做到的。书话写与书相关的话题,给后面的读书人予启迪,何况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楠:我首先表达对何况老师的敬意。记得在《厦门文学》上,我曾对何况老师的两篇散文写了一点感想。何况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面,比较节制和隐藏,是不是可以认为,他是通过他的阅读为读者提供思路,让读者自己去找答案。他的读书记实际是在品读,他品得比较高或者说比较雅。像其中两篇,一篇是P130《苏联特务策划了大作家加缪的车祸》,一篇是P133《一首名诗的几种译法》,可以说是何况书话的两个极端,一个是主观推断,一个是客观尽现。因为是书话,书以内和书以外的都可以写进去,所以更加有趣和内容也更丰富。

张云良:何况的这本书读起来很亲切。一起买书、读书,记忆特别深。从这本书也可以看出他的真性情。对这本书我借西流的一句话来说比较恰当,西流说他读的书我都读过,我读的书他未必读过;现在我想说我读的书何况都读过,他读过的书我未必读过。何况是我朋友里读书量比较大的人,读得深而且有心得。他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篇章有《卡夫卡如是说》、《凭吊唐学士韩偓墓》《闽南第一进士欧阳詹早逝之谜》《林语堂在厦门的足迹》,还有介绍厦门书店的,都是我喜欢。有一部分我不喜欢,可能因为他位置的原因,不能什么都说,他“藏起来的部分很多。

李秋沅:我非常喜欢何况老师书中《卡夫卡如是说》这篇文章。他的文章非常有庄重感,很大气,更接近他生命的本色。

海中央:作为书话,《文园读书记》阅读起来也是灵活多样,随拿随放。而且这种文体较活,书里书外,更多的是与书有关的人和事,文体不拘。从流通来看,我觉得书话比高头讲章的评论有市场。书话的灵活也使得它的优缺点因人而异,角度不同,优缺点是变换的。就我个人来说,我比较喜欢里面有关当地的文献性文章,还有我们熟悉的书人、书话,比如书的版本啊什么的。何况的文字蛮干净的,控制力相当好。

  梅:何况老师的这本书,无论是读书人或者写作的人都是福音,因为书中涉及到非常多可供我们参考的书,实际上对我是一种推介。

  子:从读书开始,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史,何况老师的精神史如此纷繁多样。何况老师的高明之处,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读者,只是将各种书中史料梳理在一起,带领我们思考,分析,整合,让事实和历史说话,那作者想说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读书可以读出作者,从何况老师的这本书,读出他的亲切平和,低调高明。

                    

那个“我”的重要性

 

               

郑启五:文章的好坏有两个字可以评判,一个字是“趣”,何况的文章可以说“趣”是达到了,有文采,吸引人,有点小幽默、小诙谐;第二个层次叫“味”,有趣未必有味,味是让人回味的,何况的这本书中的文章有的可以回味,有的没有。问题在于——文中有没有“我”,“我”在哪里?比如说《一首名诗的几种译法》,他堆砌了不同翻译家翻译的这首诗,最后他认为还是殷夫的最好,就完了;有写到翻译家的,最后高呼翻译家“万岁”,也就结束了。为什么不把殷夫翻译的好在哪里说出来呢?何况没有说出来,或者说没说到位。

  云:这本书中把《为了告别的聚会》收进去,我觉得有点突兀,跟全书的风格有点不协调。

  炜:书话不像长篇小说,稿件的取舍要严格,像写标点符号的《一条奇特的注释》没必要放进去,相对于这本书它是没有意义的。

吴尔芬:我对这本书不是很满足,就是作者个人的东西不多,比如说书房,就应该谈谈他自己的书房,没有!好多人的书房我都去过,你的书房如何,书是怎么摆列的,可以看出一个读书人的品味。我就希望,讲到作家的书房能讲讲作者的书房,讲到笔名能讲讲自己的笔名,这样能让读者看到作家的生活。像南宋的书可以看到他自己的生活,何况缺的恰恰是这一点。南宋的太强烈了,何况的太淡了,这样就会让读者有隔阂,不解渴。

  敏:何况的文章我读后发现,在轻松、幽默的背后,作者的思想在哪里?我一直想看到在文章背后何况自己的思想,我没有看到。所以我期待何况下一步作品在这方面能做得更好。

  子:我觉得跟南宋的读书随笔比起来,何况老师的书更深奥些。

王永盛:今天品读会开得很成功。我们以后每个月会有一次这样的活动,今天开了一个好头,希望大家能继续参与我们的活动。我想我们应该让与书有关的书话、书缘、书情继续下去。用书来维系、用书来增加我们厦门城市的魅力,是我们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或喜欢文学的人的梦想,希望它能生根、发芽、开花。

 

                    《文园读书记》(何况//海风出版社、20136月第1)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c1a4ff0101fztv.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