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盛:作家在场让书话更具魅力——何况《文园读书记》品读概况

标签:
纪要品读会文园读书记何况文化 |
分类: 信息通报 |
作家在场让书话更具魅力
——何况《文园读书记》品读概况
王永盛/整理
由厦门市作家协会与厦门图书馆、厦门文学院联合举办的本土作家作品品读会将每月举办一场。首场品读会 9月7日上午在厦门市图书馆二楼专家阅览室举行, 60余名本市作家、文学爱好者出席。本期品读的文本是市作协副主席何况的新作《文园读书记》。品读会上,与会作家、文学爱好者畅所欲言,就《文园读书记》中关于书事、书话的现实意义表达各自见解;同时他们也指出了作品的不足,比如文章中作家在场感、供读者回味的东西还不够等。现将品读会上发言摘要如下。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
王永盛:作家与茶、作家与酒从来都是不分家的,开始之前我先介绍一下,今天品读会我们
有幸请到厦门云香茶业和厦门玖窖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为我们提供品读会提供香茗和美酒。
《文园读书记》是何况老师的第十五本。虽然他的“小孩”很多,但我觉得他特别疼爱、特别器重这个小孩、这本书。书出来后有好多我们协会的会员、作家都认真读了。何况是中国作协会员、厦门市作协副主席,著作等身,获过鲁迅文学奖等奖项,是我们市里为数不多的、获过全国大奖的作家之一。《文园读书记》今年6月出版以后,好多文学爱好者和作家都认真读了,许多作家还为此写了书评。今天大家坐在一起,面对面的谈,可以很随意的,很随性的,谈这本书的好,好在哪里;不足,不足在哪里,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何
郑启五:想对何况的新书《文园读书记》说点什么,书还在邮递的路上,但“读前感”已随心所欲的有了,这是因为与作者熟识已久,更何况他的书话是一鸡三吃,先报刊,二博客,书断后,不敢说胸有成竹,但至少竹影绰约了。
记得那年我与何况等结伴去游云水谣,回家每人得完成作业,他老弟好生轻巧,《唱一曲云水谣》就拔得头筹,哪像我一五一十,写了溪畔喝茶、土楼夜宴,以及清早的碱仔糕等三篇才算完事。可见擅自挪用地名入书名,他是有前科的。
南
何况对厦门本土作家作品的评论应该算最多的,以后可以专门出一本。我最感兴趣的是他的卷三,当然刚才永盛说得对,卷二里对于考证类的是有学术价值。而卷三里面的“我”体现得特别强烈,比如《我从这里迈出文学第一步》,写他文学起步时得到《厦门文学》和编辑的扶持,很感人。还有写买书的《闲逛厦门书店》,特别亲切。我希望藉由何况这本书,有更多喜欢文学的人、喜欢读书的人,来写这样跟这座城市有关的书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文章会显得更加珍贵。让厦门这座城市拥有更多有血有肉的细节。
方跃明:《文园读书记》中的短文,有的推荐好书,有的勾陈书史,有的发掘书人轶事,有的辨别作家真貌,通过不同的广度和深度,何况先生毫不吝啬地将自己对书及读书之后的睿智见解和文化情感无偿分享给广大读者,并通过读者向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传递与释放,也让我们再一次深刻感悟“《老猫的书房》的口述者江晓原先生经常念叨的一句老话:‘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
写作就要举重若轻
黄静芬:我一直羡慕何况,为什么他的纪实文学能写得那么好,写得那么轻巧;书话也是,这些都是我不擅长的。他的书评写得好,记得茅盾文学奖刚出来我约他写了一整版,他出手快,点评也到位。《文园读书记》这本书好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书的编排、设计不错;第二个因为有取舍,没有把所有写他朋友的文字都收进去,书的质量显得比较整齐。这本书我们读了,会有亲切感动的东西。
吴尔芬:上次麦家来厦门的时候让我叫何光喜(何况)一起吃饭,他跟我说,其实何光喜
(何况)是会写东西的人,他的才气是可以写出鸿篇巨著的。第一何光喜有作家独特的、敏锐的感觉;第二他有能力把复杂的话题简单化,有能力驾驭这些书话题材,因为他读书特别多。
夏
沈世豪:何况写作很精明,从来不在一棵书上吊死。报告文学、散文、小说都会写,现在写书话。刚才有人说他是可以写鸿篇巨著的,我特别赞同,他应该趁年轻写个大部头,再获个鲁迅文学奖。
夏
姚
张云良:何况的这本书读起来很亲切。一起买书、读书,记忆特别深。从这本书也可以看出他的真性情。对这本书我借西流的一句话来说比较恰当,西流说他读的书我都读过,我读的书他未必读过;现在我想说我读的书何况都读过,他读过的书我未必读过。何况是我朋友里读书量比较大的人,读得深而且有心得。他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篇章有《卡夫卡如是说》、《凭吊唐学士韩偓墓》《闽南第一进士欧阳詹早逝之谜》《林语堂在厦门的足迹》,还有介绍厦门书店的,都是我喜欢。有一部分我不喜欢,可能因为他位置的原因,不能什么都说,他“藏起来”的部分很多。
李秋沅:我非常喜欢何况老师书中《卡夫卡如是说》这篇文章。他的文章非常有庄重感,很大气,更接近他生命的本色。
海中央:作为书话,《文园读书记》阅读起来也是灵活多样,随拿随放。而且这种文体较活,书里书外,更多的是与书有关的人和事,文体不拘。从流通来看,我觉得书话比高头讲章的评论有市场。书话的灵活也使得它的优缺点因人而异,角度不同,优缺点是变换的。就我个人来说,我比较喜欢里面有关当地的文献性文章,还有我们熟悉的书人、书话,比如书的版本啊什么的。何况的文字蛮干净的,控制力相当好。
草
瓶
那个“我”的重要性
郑启五:文章的好坏有两个字可以评判,一个字是“趣”,何况的文章可以说“趣”是达到了,有文采,吸引人,有点小幽默、小诙谐;第二个层次叫“味”,有趣未必有味,味是让人回味的,何况的这本书中的文章有的可以回味,有的没有。问题在于——文中有没有“我”,“我”在哪里?比如说《一首名诗的几种译法》,他堆砌了不同翻译家翻译的这首诗,最后他认为还是殷夫的最好,就完了;有写到翻译家的,最后高呼翻译家“万岁”,也就结束了。为什么不把殷夫翻译的好在哪里说出来呢?何况没有说出来,或者说没说到位。
雨
夏
吴尔芬:我对这本书不是很满足,就是作者个人的东西不多,比如说书房,就应该谈谈他自己的书房,没有!好多人的书房我都去过,你的书房如何,书是怎么摆列的,可以看出一个读书人的品味。我就希望,讲到作家的书房能讲讲作者的书房,讲到笔名能讲讲自己的笔名,这样能让读者看到作家的生活。像南宋的书可以看到他自己的生活,何况缺的恰恰是这一点。南宋的太强烈了,何况的太淡了,这样就会让读者有隔阂,不解渴。
夏
瓶
王永盛:今天品读会开得很成功。我们以后每个月会有一次这样的活动,今天开了一个好头,希望大家能继续参与我们的活动。我想我们应该让与书有关的书话、书缘、书情继续下去。用书来维系、用书来增加我们厦门城市的魅力,是我们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或喜欢文学的人的梦想,希望它能生根、发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