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最佳联大校史

标签:
校史西南联大易社强饶佳荣书评文化 |
分类: 好书迷眼 |
迄今为止最佳联大校史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它以壮伟的漫漫长征拉开帷幕,以数年的刚毅坚卓为之继,以悲剧性的成功而告终,在敌机随时可能投下炸弹的泥墙教室里保持知识之灯长明,8年间培养出了大批英才,饮誉寰宇,永垂史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留下了一种风骨和不朽的精神。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奇迹?
回想起来,我对西南联大的关注,源于对厦大 谢泳教授的《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教授当年》(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版)、《逝去的年代》(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1月版)等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的持续阅读。也正是经由谢泳教授的热心牵线,我的藏书中增加了一本饶佳荣先生惠赠的亲笔签名译作《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美】易社强著,九洲出版社2012年3月版),虽然此前我已经自购并通读了此书。研究西南联大的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世界知名的史学家何炳棣先生认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是“迄今为止最佳联大校史”。我认真通读后感觉,著有《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7月版)等名作的何先生不打诳语,易社强先生的这本专著确实当得起何先生的这个评价。
据作者在本书《序言》中披露,他对西南联大的研究工作持续了20年。1973年,他由联大的训导长查良钊介绍参加台北校友纪念联大诞辰36周年聚会,被这一特殊群体壮怀激烈的故事所深深吸引。随后他走访了美国、台湾和香港的数十位联大校友和荣休教授,1980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大陆待了6个月,拜访了更多的校友和老师。1984年底,他返回台北做了8个月的调研。1986年9月,他在北京和昆明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深入调查研究,并探访了西南联大的不同校区遗址。他还设法拜访了亲历过联大岁月的一些外国人。采访之外,他先后到过剑桥的哈佛燕京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台湾国民党党史会、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云南图书馆、昆明师范学院图书馆等查阅资料,阅读了卷帙浩繁的联大文献。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对联大的认识日益加深,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他把所思所想先写成十多篇论文发表,广泛听取意见,然后再写成专著,于1998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倾20年之力,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其精神实在令人感佩。
本书九洲版由简体版序言、序言、凡例、导言、正文、结语、访谈清单、注释、参考文献、索引、译后记等构成,并配有历史图片若干。正文分四大部分,共16章。第一部分《爱国者的长途跋涉》,勾画了联大在昆明之前的经历,特别是长沙“临大”迁滇的“长征”。第二部分《交互影响》,着重讨论了联大与云南人的关系(学术与当地社会的关系)、与重庆中央政府尤其是教育部的关系(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与三所成员学校的关系(联大自身的历史、传统与精神渊源)。第三部分《谆谆教诲,济济良师》,淋漓尽致地描摹了联大教授的风采。第四部分《联大八年》,用生动的细节再现了昆明时期的联大生活。为了验证史实,作者曾竭尽所能。因此,作者期望读者读过之后能说本书“言必有据”。作者的这个目的是圆满达成了。本书不仅资料翔实、文笔冼炼雅致,而且在滴水不漏的叙述中很自然地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史识。
读到一本翻译的好书,不能忘了译者的功劳。毕业于厦大历史系的饶佳荣,漂泊京城时开始动笔翻译本书,起先白天上班夜晚翻译(我曾读过他责编的新星出版社2010年6月版《联大八年》一书),后来索性辞去工作专事翻译。本书征引了丰富的史料,这对翻译工作是一大挑战。饶佳荣为求译文更准确,曾设法与本书作者当面交流探讨,还登门拜访谢泳等西南联大研究者,广泛收集相关史料。据本书《译后记》,谢泳就曾慷慨地把自己多年收集的相关材料借给素不相识的饶佳荣。饶佳荣得到鼓励,更加专注译事,反复修改校订,数易其稿。我们现在读到的简体版便是译者在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2011年4月繁体版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的本子,是一个相当可靠的本子。它的出版,对于今后深入研究西南联大和中国大学校史,对于中国教育界借鉴联大丰富的经验与智慧,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