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回漳平的人客
(2010-12-30 17:01:00)
标签:
漳平人客出游旅游 |
分类: 生活镜像 |
做一回漳平的人客
中国幅员辽阔,万水千山难走遍,圣诞节那天能与文友本祝、高和夫妇、春雷、秋沅、云良、西流、雨云、小茉、文斌夫妇结伴做客地处闽西南的山城漳平,正是一种机缘。听热情接待我们的地主韶征兄说,漳平人把“客人”称作“人客”。这说法新鲜。“客人”重在客,“人客”重在人,可见漳平人向来是以人为本的,我们也就不和韶征兄以及他漂亮的太太客气了。
漳平置县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县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独平”之意。据明朝戴时宗《开建县治记》:“漳平本龙岩所辖,地去旧治三百余里。俗恃远僻习顽,国赋民租,逋负者众,公私患之。成化己丑,岩之父老苏元辈,白于通守李侯弦直,割居仁、感化、和睦、聚贤、永福五里之远者,另立一县治之。侯转白诸司,以请于宪庙,制曰:可。”另据明吴仕典《筑城记》:“漳郡据全闽之胜,以控岭表,逮我皇明成化六载,始辟漳平为郡属邑。按地志,去郡四百里。东抵安溪,西界龙岩,南连南靖,北亘永安。山陆险塞辽閴,不时流寇莽伏其间。于是置县治,以扼潮、赣之栈道。”时人所记,当为信史。稍有历史常识者都知晓,中国置府置县,其程序向来是由上而下,而漳平置县却是由下而上,堪称稀例,想必当地老百姓真是被流寇折腾怕了,与其提心吊胆过日子,不如供个县老爷求太平。好在那时的县衙简洁,官员仅有知县、主簿、典史、训术、训科、教谕、训导共七人,漳平“赋役户口三万二千六百三十八口”,老百姓还负担得起。不像现在,一个县的官员坐下来足有一礼堂。
那天我们一行清早从厦门出发,因为在某些地段遇上修路,原本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硬是拖长到了四个小时。我不擅坐车,长路摇晃感觉疲惫,雨中下车进入饭馆时并无食欲,但当一道道极富地方特色的菜肴摆上桌后,却突然胃口大开。请饭的希伟先生是韶征兄的中学同学,曾在一起混过文学社,知识广博,每上一道菜总能说出个所以然:这是米浆粿,我们这儿的特色小吃,用米浆蒸制,蒸熟一层再加一层,直到蒸笼装满为止,所以又叫“千层糕”;这是油炸粿,我们漳平人非常喜欢的一种传统食品,制作时,把大米、黄豆浸泡后磨成米浆,用圆勺子取适量,然后放入碎肉或萝卜丝等馅料,再盖上一层米浆后,将它放进热油锅中炸制,今天各位吃的是用我们山上自产的天然茶油炸制的,绝对是绿色食品……韶征兄要给我们斟酒,我们集体辞谢,希伟先生又说话了:这酒要喝两杯啊,是用我们山上的杨梅泡制的,滋阴消火降血脂……我们经不住希伟先生的煽动和韶征兄的力劝,举杯开喝,不料这酒后劲足,我们险些被杀个下马威!当晚,主人换上农家自酿米酒待客,韶征兄交出车钥匙后单骑出战,左右开弓,神勇无比。从韶征兄身上,我算是领教了漳平人的酒量与豪气。让我不解的是,促成此行的云良兄也在漳平长大,却与酒无缘。看来,“一方水土养一样人”的说法也不可靠。我批评云良兄没有牺牲精神,云良兄马上指着一道端上桌的新菜转移话题:这是漳平有名的风鸭啊,每逢入冬,漳平家家户户杀番鸭,褪毛去内脏后,用竹片撑开鸭肚,再用特制香料加食盐抹遍净鸭内外,腌制一个晚上,让味道渗入全身,最后将鸭悬挂在通风日照的走廊过道,任风吹日晒使鸭自然风干,故称“风鸭”。文史专家萧春雷接话:这也叫“风鸭糊”吧!后来我查资料才发现,春雷兄的说法不完全正确,我们当晚品尝的是风鸭,只有用风鸭肉丁和以冬笋丝、香菇片、碎肉、大蒜等,拌煮成糊状,才叫“风鸭糊”。呵呵,文史专家也有打瞌睡的时候呢。
漳平的菜和酒让我们饱了口福,漳平的大好河山让我们饱了眼福。我们入住的水上茶乡九鹏溪风景区青山满目绿水长流,更有红叶映浮桥、鸳鸯伴白鹅、孔雀满地走!泛舟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度游览过的九溪,但见群山倒映,水雾蒸腾,鱼翔鸟飞,波光潋滟,好个人间仙境。传说明代大航海家王景弘就是从这里起航走向世界的,所以溪上游船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依次编为景弘一号、二号、三号……徐霞客扶杖的白色塑像立于岸边,温柔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我仿佛听见他说:太阳之下,并无新事。
还是有新事的。徐霞客当年逛过的宁洋县城,此刻却以双洋镇的新名进入我们的视野。据长居镇上的八十七岁老作 家吕沁先生介绍,宁洋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置县,到1956年撤销县治,存史389年。我们在小雨中撑着伞走进宁洋县城旧址,游廊桥,拜文庙,登圆觉塔,看建筑年代久远的古巷、古屋、古井、古街,感受古拙的门楼、厅龛、柱础、窗棂、厅壁、石旗杆散发出的腐败气息,恍如隔世。
第二天,我们去了漳平南部重镇永福。永福是著名的花乡、茶乡,造型别致的杜鹃花和台湾南投县农民谢东庆投资的台湾软枝乌龙高山茶花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最吸引我的还是永福的古庙、古塔、古桥。古庙是妈祖庙,供奉海神林默娘。永福人称妈祖为“妈祖姑婆”,很有人情味。毗邻妈祖庙的毓秀塔始建于宋末,原为木构,明末毁于火,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用三合土重建,塔高22米,为楼阁式空心七层建筑。距此不远的李庄村村口也有一塔名北屏山塔,此塔是闽西地区一座极富土楼特色的古塔,砖木结构,高十三米,三层六角形,建于清嘉庆年间,整座古塔造型别致,简洁淳朴。据一位路过的村民说,此塔既是了望塔,又是风水塔。这种造型的塔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与北屏山塔一路之隔的惠宁桥也让我大感新奇。此桥始建于一八一五年,一九二五年重建,桥长五十米,宽七米,是漳平境内最长的木桥。木桥上有木柱瓦盖长亭,两端有石砌护坡,中间有三个桥墩。桥两侧为行人遮风挡雨的木披层层叠叠,远观如瓦,煞是美妙。我看过一些廊桥,但两侧有木披的却是第一次见到。我在桥上来来回回走了几趟,听着桥板发出的呻吟,心里突然生出一种痛感。如果不加以保护,此桥的生命已经不长了!
离开漳平时,韶征兄给我们每人送了一盆兰花。愿它来年能在我们各家开出幽香的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