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读书成为生命形式

(2010-11-29 13:08:31)
标签:

高和

何况

读书

文化

分类: 好书迷眼

当读书成为生命形式

——阅读何况《把名字写在水上》

 

 

厦门唯一一个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的作家何况新作出版了。何况获奖的时候,鲁迅文学奖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污垢满面,应该是货真价实的。何况的文章很知名,文字的敦厚流畅丰满跟他的长相很般配。过去说,文如其人,用在何况身上,应该说文如其相,因为,他的文字风格跟他长得确实很像。

作家何况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他的阅读已经远远超越了学习、研修、休闲之类最通常的价值内涵,阅读是他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说,读书是他生命的存在形式。这可以从他的新作《把名字写在水上》得到充分的证明。

《把名字写在水上》是知识出版社的选题“学人丛书”中的一本。厦门有三个人加入了丛书队伍:何况,谢泳,南宋。何况出版的这本书,是他近几年撰写文稿的选集。这个集子中,虽然也有一些生活漫谈、人生感悟、往事追忆、名胜游记方面的小品杂文,最多的、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阅读笔记、读书札记、文学评论等等与读书相关的文字。所以,我觉得,《把名字写在水上》应该看作何况阅读成果的展示,或者更确切一些,这本书其实是何况在书山文海中洒脱旅行的驻足,是何况生命形态的一次文本表示。

这一篇篇学人读书笔记写得或潇洒从容,或深邃睿智,或轻松飘逸,或厚重丰盈,评书论道,循文追理,不但呈现了鲜活生动挥洒自如的光耀文采,也充分显示了作家学养的渊博、深厚。有很多文句本身就是见识深刻的警句,例如谈论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一书时,何况感叹道“当我暗自把何先生的上学经历与我的上学故事进行比照,我强烈地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与何先生那一代人的差别,不是智商的差别、用功与否的差别,而是读书环境的差别、教育思想的差别。这种差别最终导致了‘呼吸习惯的改变,血液的改变,行走方式的改变’”。

尤其可贵的是,何况的阅读不受狭隘的贵贱高低俗雅观念挟制,也没有主观功利意识的隐性主导,他完全把阅读本身当作目的,把阅读过程当作内心的满足。正是这种把阅读当作生活方式,使阅读成为生命组成部分的存在,令他的阅读范围极为宽泛,从历届诺奖作品到通俗时令小说,从中国文史到世界逸闻,甚至连城市管理学方面的论著他也会读得津津有味并且理论联系实际,坐出租车的时候,将自己所在城市的交通问题和美国人的城市管理学论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联系起来理论一番。

何况对于外国当代文学的浓厚兴趣是明显的,他不但对能搞到的诺奖作品每篇必读,读必有话要说,而且对一些外国二三线作家的作品竟然也能如数家珍的津津乐道。可以断定,何况阅读的审美自觉仍然没有逃脱“新鲜感”这个审美组成要素的限制。

令我惊叹的是,何况竟然还读了三位号称“爱情教母”的杜拉斯、亦舒、琼瑶的作品。不好意思,这三位“爱情教母”的作品我一部也没有读过,不是性别歧视,实在是受不了卿卿我我的肉麻,这与性别审美取向有关。更令我惊讶的是,何况对她们的作品不但读了,还颇有见解:“分析完三位‘爱情教母’的爱情经历,我终于明白,有勇气的女人才能写好爱情小说”。不去探讨这个论断是否正确,我叹服的是何况读书的博爱精神。

想用一篇短文来详尽何况的《把名字写在水上》就如企图用一把尺子度量大厦之阔,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我却可以负责任的告诉所有人:何况的这本书不仅仅值得一阅,还绝对值得收藏。

应该特别提到的是,何况尚有一些散见于报章、博客,足以称为华彩章节的读书笔记、文学评论文章却没有收入这个集子,不知道是编辑犯傻,还是何况疏忽,反正,遗漏了那些文章,应该是这本书的一个缺憾。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6172f0100nt3o.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