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个爱书人的情感空间

(2010-09-20 08:06:16)
标签:

爱书

何况

南宋

黎戈

把名字写在水上

随遇而安

私语书

文化

分类: 信息通报

三个爱书人的情感空间

                                      文/张云良

                       

                         刊于《厦门晚报》2010年9月19日阅读版

 

         推荐:《把名字写在水上》       何况     知识出版社     20106    26.00

               《随遇而安》             南宋     知识出版社     20106    26.00

          《私语书》               黎戈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910   25.00

三个爱书人的情感空间

 

每个爱书人的情感空间都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用挚爱的书籍构筑起巨大的心灵空间,用真诚的情感与喜欢的作家进行心灵的对话,用双足丈量多情的土地……而每个爱书人的情感空间又是独特的,绚丽而多姿,让我们随着他们的书走入他们的情感空间吧。

爱书的大男人何况。 说何况是大男人是因为他的个子,伟岸而挺拔,给人很安全的感觉,这样的高个子男人写出来的文章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我一直期待的。过去零零星星读过何况的一些文字,很主旋律,很正统。这次这么集中读他的作品集《把名字写在水上》,过往的印象完全被颠覆了。文友西流曾这样说我,“我懂的他都懂,我不懂的他也懂”,我愧不敢领受。这句话现在用在何况身上,倒是蛮恰当的。

在厦门的作家中,何况的阅读量是惊人的,起点也比较高,近几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他几乎全部读过。连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这样让人敬畏的巨著,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这样的大部头,他都很认真阅读过,这就让人心生敬意了。何况是一位杂食的阅读者,购书、藏书、读书之多,常人难以企及。更难得的是,每回读书他都颇有心得和新得,他读普拉斯的《钟形罩》,莫索克的《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的孤独》,能读出别人无法读出的孤独与决绝。他读君特·格拉斯的《剥洋葱》,马内阿的《论小丑》,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能读出生命中的另一种沉重与叹息。很喜欢他那一组读《卡夫卡口述》的文字,可惜这次没有收入书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爱书人的情感之真、之深注定是要超过常人的。书中第二辑里的文章,让我领略了何况这个大男人的情感世界。那篇《妈妈走了》,令我心里一颤抖,读到“现在想起母亲当时乐颠颠的样子,我黯然伤神,母亲一生中快乐的日子太少了。”“母亲伤感地说:妈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看见一次是一次了”。我止不住泪流满面,纵然是七尺男儿,也有柔弱的一面。想起了那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的心中一阵寂然。

我常想,作为作家的何况与作为公务员的何况有什么不同呢?答案全在这本二十万字的书里。第一章暴露了他的读书轨迹,第二章暴露了生活轨迹,第三章暴露了行走轨迹。一个全面的何况呈现在眼前,村上春树的那句话同样让我感动:我们写作的理由,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现出来,将光线投在上面,敲响警钟,以免我们的灵魂被体制纠缠和贬损。

爱书的文学青年南宋。与南宋在一起,最喜欢的事就是逛书店,和他一起逛过思无邪、晓风的定安店,去过秋夜子书店,可惜门没开。那真是快乐的时光呀,抱着沉重的一捆书,眉飞色舞地边说边走在大街上,引来一路惊奇的目光。南宋的身上集中着文学青年最可爱、执着的元素,纯真而简单。日常的生活除了读书、写作、工作,就是逛书店了,当然有时也录录电视节目。他对书的热爱近乎到了偏执的程度,他在何况的书房,看到了一本《海明威谈创作》,羡慕之余当强盗的心都有了,这一点让我很感动,就从孔夫子旧书网淘了两本,一本送给他,一本留着自己读。有一回,我发短信告诉他,光合作用有《卡夫卡口述》,他立马打车去买了一本,的士费和书一样贵。和文友在一起,他最乐意的事情就是带着他们马不停蹄地逛他熟悉的书店,一起享受淘书的快乐。

南宋对文学的热爱也是独特的,记得有一回,他对一位老作家说:我对文学那是真爱呀,象朝圣一样!我听了为之动容。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能听到这样直白的表达真是不易!因我自己疏于动笔,很少与文学圈的人交往,第一次到晚报的读书沙龙还是南宋带去的。他介绍我认识了春雷、静芬、绍坚、何况、西流、子波、朝霞等文友,日后与他们的交往也渐渐多了起来,这是多么有趣的一群人啊,真实而诚挚,丰富而平易。

南宋的写作与厦门这个城市也是息息相关的,他的这部作品集《随遇而安》的副题就是“一个作家的城市体验”,特别是书中的第三章《东奔西跑》里的文字,让我想起孙甘露的《上海流水》和赵波的《北京流水》,以自己点点滴滴的生活经历,记录了城市文化人的群落,随着这些文字触摸他们的心跳,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在第二章《故友重逢》里,记录了他与钱理群、陈子善、陈丹青、郜元宝等作家、学者交往的故事,可以从中读到这些名人的真性情。在第一章《读来读往》中,可以看出南宋在学术上的着力与收获,也可以看到他可爱的一面。

六年的情感经历集聚于这本二十万字的书中,我相信南宋写在后记里的这句话:“通过写作,生活中美好的细节不会随风飘散,它们将永远定格于我的记忆当中。写作,等于再活一次。”对于一个有追求的作家来说,他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我期待着南宋新作的诞生。

爱书的七零后才女黎戈。喜欢黎戈的文字是从她的读书笔记《一切因你而值得》开始的。那本书里,她以女性的感性笔触书写了五十四位大师隐秘而独特的内心世界,颇见文字功力和读书的见地。这本《私语书》收入她六十四篇读书、生活随笔,读来轻松、自在,惊艳、清丽。

一个生活在南京这样一座有颓废感的城市,热爱读书、喜欢行走的七零后小女人,边读书边冒出一两句粗口以表达她的态度,边惬意地生活边写出清雅的文字,嬉笑怒骂地表扬和臧否书中的人物,偶尔露出一副很无辜很小鸟依人的表情,这样的一个小女人的文字自然是不该错过的。她写南京,她熟悉的城市,“南京的调和地气,养文人,没有北方的帮派意识,没有商业氛围,恰好在一个亚中心的地带,枯荣自守,自开自落,再远就闭塞,再近又焦灼了。我很恬不知耻地以为,中国最好的小说家,都在南京,苏童、叶兆言、毕飞宇、朱文、韩东、魏微。”虽然有些武断,却不失真实。她写厦门,她心中喜欢的城市,“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像想念一个人一样想念一个城市,那个城市就是厦门。”她居然还找到冷冷清清的厦门台湾书店,买了本台版的苏伟贞的《红颜已老》,窝在旅馆里看书,把同样的生活背到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她为张爱玲、里芬斯塔尔鸣不平,为伍尔芙、西蒙·波伏娃、卡米尔·克劳黛儿喊冤叫屈,惊人之语连连不断,有些甚至太可爱了。读奈保尔、村上春树、契诃夫……都会发出单纯而真实的属于自己的声音。这小女人太有才了。

写完这篇短文,天已微亮,鸟儿在窗外低语,城市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我的生命里有好书相伴,有好朋友相伴,有感人的故事相伴,人生是如此的真实与美好。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03e1d60100kodz.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