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闽南第一进士欧阳詹早逝之谜

(2010-05-25 13:49:13)
标签:

欧阳詹

进士

爱情绝唱

旅游

分类: 好书迷眼

闽南第一进士欧阳詹早逝之谜

 

             闽南第一进士欧阳詹早逝之谜

闽南第一进士欧阳詹早逝之谜

闽人不忘薛令之,却少有人记得欧阳詹。历史上,欧阳詹曾与秦系、姜公辅、韩偓合称泉州“四贤”,泉州九日山有四贤祠。

一个天气晴好的星期六,我和几位朋友游罢九日山,便兴冲冲地赶往泉州甲第巷寻访欧阳詹故居遗址,结果大失所望:所谓的“欧阳詹故居陈列馆”简陋得令人难以置信,除了复制的诗人画像和生平简介,什么也看不到。

欧阳詹在闽南乃至福建文化发展史上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影响深远。当代长乐籍学者鲲西说:“公元八世纪相当于唐中叶,福建还是未受文化沾溉的地区。古书上闽越连称,只说那里土地肥衍,有山泉禽鱼之乐。”如果说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七0六年)应试登第的长溪(今属福安)人薛令之是开闽第一进士的话,那么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与韩愈同榜的欧阳詹无疑是闽南登科第一人。这一榜所取二十三人多名士,除韩愈、欧阳詹外,还有贾棱、李观、冯宿、王涯等,故被时人称为“龙虎榜”。欧阳詹能登“龙虎榜”第二名(贾棱第一名,韩愈第三名),不仅很为南方人争了面子,而且打破了“闽人不肯北宦”的故习,极大地推动了闽地文教事业的发展。此后,北上应试的闽人逐渐多了起来。正因为如此,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为欧阳祠题联赞曰:“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温陵是泉州的旧称。

欧阳詹的生平事迹,《福建省志》、《泉州市志》、《南安县志》均有记载。欧阳詹,字行周,泉州晋江人,生于唐天宝十五年(公元七五六年),其祖上及父兄曾任福建、浙江、广东的地方官。他少时聪颖好学,后与莆田林蕴、林藻兄弟等在泉州清源山、南安丰洲莲花峰、高盖山白云书室、莆田广化寺灵岩精舍等处切磋共读,又与秦系、姜公辅结为忘年交,学业大进,“言秀而多思,多言人所未言”。

然而,正如陈培坤先生在《试论宋代泉州地区科第的鼎盛及其原因》一文中所说,自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取士制度以来,直至唐德宗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年),科举取士已在神州大地风行了一百年,但对于南方的泉州士人来说,还十分的陌生,能够金榜题名的,依然是一片空白,因此被中原人士讥笑为“闽人未知学”。欧阳詹本也无心功名,但代宗时宰相常衮恰好此时被罢相后出任福建观察使,经泉州刺史薛播引荐,他对欧阳詹的文章和才华备加赞赏,视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欧阳詹由此声名“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在常衮的勉励下,欧阳詹终于下定决心赴长安应试,并一举登第,成为闽南地区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

欧阳詹迈出这一步,真是要下大决心的。后来他在回忆当年进京赶考的情景时,深为感慨地写道:“某代居闽越,自闽至于吴,则绝同乡之人矣。自吴至于楚,则绝同方之人矣。过宋由郑,逾周到秦,朝无一命之亲,路无回眸之旧。”(《欧阳行周文集》卷八《上郑相公书》)透过欧阳詹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体味到他从泉州北上,千里迢迢,一路形单影只的凄凉景象。闽人不愿北上应试,路途遥远、难遇同伴恐怕是重要原因。

那个时候,南方文化大大落后于中原文化,朝廷对南方人简直是不屑一顾。再加上唐代的科举取士制度还不完善,当时及第的进士只是获得做官的资格,要正式当官任职,还需经吏部的铨选。因此,欧阳詹直至贞元十四年(公元七九八年)“四试于吏部”,才被授予“国子监四门助教”之职。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同时作为当时国家教育的主管机构,隶属礼部。唐代官阶分九品三十阶,四门馆助教为从八品上,主要从事教学辅导工作,差不多是最小的官了。欧阳詹进士及第后候选了六年,等来的却是这么一个小官,内心失望是可想而知的,但欧阳詹毕竟是读书人,工作毫不懈怠,任内对后学循循善诱,积极举荐贤才,如徐晦落第,他写诗勉励:“嘉禾不夏熟,大器当晚成。徐生异凡鸟,安得非时鸣。汲汲有所为,驱驱本无情。懿哉苍梧凤,终见排云征。”徐晦终于贞元十八年(公元八0二年)壬午科状元及第,系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居官清严,为人称道。

欧阳詹素喜游历,以文会友,与韩愈、柳宗元等力倡古文运动,对唐代文化革新卓有功绩,著有《欧阳行周文集》十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贞元十六年(公元八00年),欧阳詹突然逝世,年仅四十五岁。韩愈特作《欧阳生哀辞》悼念。遵照欧阳詹生前意愿,遗体南运,葬于莆田广化寺北侧,即青年时与林蕴、林藻兄弟读书处。据《福建省志·文物志·古墓葬·历史名人墓》记载:“墓依山坡建造,方向东偏南二十二度,原为三合土坟丘,墓前有三层砖砌墓埕,明代重修,清光绪年间,邑人翰林院学士张琴等人又鸠资重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墓毁。一九九二年后,其后裔集资重建,重刻墓碑,碑文自右至左竖两行:唐国子四门助教欧阳行周先生墓。”

欧阳詹雄才未展,英年早逝,殊为可惜。查《福建省志》、《泉州市志》、《南安县志》,均无一字旁涉其突然去世的原因,这让我颇感疑惑。日前与经营图书的老强喝酒时随手翻到长乐籍学者鲲西所作《唐代福建进士欧阳詹与太原官妓》一文,方才恍然大悟:先贤恋妓而亡,为尊者讳,故隐匿不言。韩愈作《欧阳生哀辞》亦只字未提此事。

上网“摆渡”得知,最早记载欧阳詹恋妓事者,乃唐元和间山东德州昌平人孟简的《咏欧阳行周事》诗,此后唐大顺间侯官(今闽侯)人黄璞的《闽川名士传》、北宋李的《太平广记》、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均记载此事。北宋邵雍还说他看到乐妓的绝命诗笔迹,南宋葛立方的《韵语阳秋》引欧阳詹之《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等诗,证实确有此事。《太平广记》卷二七四记此事甚详:

欧阳詹字行周,泉州晋江人。弱冠能属文,天纵浩汗。贞元年,登进士第,毕关试,薄游太原。于乐籍中,因有所悦,情甚相得。及归,乃与之盟曰:“至都,当相迎耳。”即泪泣而别,仍赠之诗曰:“驱马渐觉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去意自未甘,居情谅犹辛。五原东北晋,千里西南秦。一屦不出门,一车无停轮。流萍与系瓠,早晚期相亲。”寻除国子四门助教,住京。籍中者思之不已,经年得疾且甚,乃危妆引髻,刃而匣之,顾谓女弟曰:“吾其死矣。苟欧阳生使至,可以是为信。”又遗之诗曰:“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识旧时云髻样,为奴开取缕金箱。”绝笔而逝。及詹使至,女弟如言,径持归京,具白其事。詹启函阅文,又见其诗,一恸而卒。

鲲西先生对相关史料进行了梳理,用现代语言复原了这出“凄艳绝顶”的爱情悲剧:

太原官妓申家有二姊妹,长名行云,次名止云。止云温柔婉媚,行云更为慧丽,且通文翰,善歌舞。欧阳生在某将军宴席初见行云,惊为天人,而行云也对这个来自南方的文士深深倾倒。次日行云以书致欧阳,过其所居。是日艳饰相待,终于两情相悦而定情。良宵苦短,未久欧阳即离去京师,而与行云约定到期来迎娶。欧阳至京,尝四次应博学鸿辞考,都未如愿。最后才得任国子监四门助教,然而和行云相约来娶已衍期许多时了。此时行云日夜企盼,终至得病缠绵不起。当欧阳遣仆来迎时,行云已香消玉殒,只留下一函发髻嘱交欧阳。欧阳开箱但见昔日云髻俨然,一恸而绝。临终前,作书致父母和妻子深致忏悔,又作一书致止云:“吾终不以一己声名之故,而使行云殉我之情谊湮没无称于世,吾友孟几道(孟简)已许我为诗以传行云矣。吾所寄诗可藏之以为证。吾所以报若姊者止此。”据宋邵博《闻见后录》记载,宋朝申家妓寮还保存着欧阳詹的墨迹手卷。后闽人海藏楼郑氏用盟鸥榭署名把故事写成仿唐人传奇体小说《函髻记》行世。

官妓是属于官府或州府管辖的妓女,主要是供地方各级官吏玩乐的。官妓始自何时尚不明确,据日本学者斋藤茂著《妓女与文人》一书考证,大概是在齐桓公时期设置的“女闾”一样的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随着官府组织的整备进一步扩大。据资料来看,唐代以后可以看到官妓的活动。所以,古代士大夫与官妓发生关系是被允许的。由于在中国旧封建体制下不能自由恋爱,因此士大夫与官妓发生恋爱就显得很正常。像欧阳詹与官妓行云,看得出两人是真心相爱的。我们不妨来读一读《函髻记》末节写女主人公柔肠寸断那一幕情景:“年余病益不支,揽镜惊曰:‘行云憔悴至此乎,吾负行周矣。’召止云谓曰:‘玉雪之肌骨,花月之神情,转盼皆尘土耳。唯发为难朽,可留之以见行周。’遂临镜细挽作坠马髻,巧梳密掠,光可以鉴。审谛久之曰:‘此毫发无憾耶。’复唤婢曰:‘为我取缕金箱来。’箱至以新绢铺垫平帖。袖中徐出剪刀,止云泣而止之。行云曰:‘妹勿惜我,他日尚可见我髻也。’乃以左手掩面,右手揣摸发际,啮齿下剪,炫然发落,行云亦晕绝矣。炊许复醒曰:‘吾心未死尚能为诗,妹可以纸笔授我。’止云不忍忤,铺纸于几,扶坐床侧。行云取笔仰面曰:‘行周遣人来时,可以此箱与之。’已则摇首曰:‘恐杀行周奈何!’下笔书曰:‘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伏于止云之肩,喘息稍定微笑曰:‘行周志气甚强,宜可禁当此语。’持笔欲下,腕颤不已,颜渥赭如火,久之面色渐白,力自噤龂,复书曰:‘欲识旧时云髻样,为奴开取缕金箱。’掷笔仰倒,止云急掖之,气已绝矣。”

好一个痴情女!如此凄婉的爱情绝唱,真不应让其湮没!

顺便说一句:鲲西坚持认为,薛令之并非正式的进士,而欧阳詹才是唐代福建最早的进士及第者,他的登榜,应被视为福建真正有进士贡举的开始。我对此说不加评论,录以备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