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狂热分子”的观察
(2009-05-14 13:10:25)
标签:
文化 |
分类: 好书迷眼 |
对“狂热分子”的观察
拥有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政论家、教育家等一长串头衔的俄国人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洛扎诺夫这样赞美他喜爱的书:“书不追随任何人。书不委身于任何人。书应该冰清玉洁。书跟你推心置腹。书使你从中受益。书给你讲述今昔。书应该价格昂贵。”
洛扎诺夫是从“书不是烟草,不是伏特加,不是街头拉客的妓女,不应该低三下四”的角度来强调“书应该价格昂贵”的。但是,书价太高,却有可能让真正的读书人错过许多好书,比如邓一光的长篇小说新作《我是我的神》,其69元的书价肯定吓退了许多书籍爱好者。
但我要说,物有所值。这部80万字的宏篇巨著,我花了一个多月的业余时间才读完,感觉是一部堪称“伟大”的长篇小说,是邓一光有别于他者的一次冥想,一次独立行走。我先把话搁在这里:《我是我的神》毫无疑问会出现在下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上。
从完成《我是太阳》的那天起,邓一光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中国作家了。现在,他通过写作《我是我的神》,奇迹般地完成了一次对自己的超越。这是一部讲述巨大历史变革下人生坎坷与自由追寻的英雄史诗,充满阳刚之气、浩然之气和悲悯情怀。作者激情似火,冷凛如刀,别具匠心地雕镂出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两代人的命运与心路,镌刻下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在光荣与梦想、战争与和平、沦落与尊严、坚守与背叛的反复纠结中,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生与死、善与恶、绝望与希望、救赎与疗伤,而且让读者直面人类精神的伤残、死亡与复活!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是我的神》“不在于回忆,而是进入,进入那个我们曾经经历过却没有留意记录的年代,进入那个年代中曾经年轻过、希望过、挣扎过,甚至堕落过,却始终不肯放弃救赎和自我救赎的人们的精神求索和心灵的重建之地”。作者笔下独特的人物令人拍案称绝,凄美的爱情催人泪下,苦苦的人生求索荡气回肠。有机会向读者推荐这部恢弘凝重之作,我不仅感到激动,而且感到荣幸。
美国《纽约客》杂志撰稿人劳伦斯·赖特的纪实作品《巨塔杀机:基地组织与“9·11”之路》同样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巨著。这部荣获2007年度普利策奖的厚重之作,不仅详尽记述了最终导向“9·11”的一系列事件,而且完整地向我们披露了类似《指环王》中的魔都世界,即几批人,或几代宗教偏执狂在思考民族、国家、信仰、世俗生活和未来世界时走火入魔。他们既以“邪恶的”西方为敌,也以“堕落的”本国政府为敌,同时又不择手段地同在野力量角逐着、觊觎着庙堂的权柄,以期实现其心目中那个原本不存在、也必然与现代化、全球化和民主化进程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乌托邦,以至于突破所有文明与信仰的道德底线。作者以开创性的眼光探析个中人物、观点,以及西方情报机构的失误,并且让我们真正了解到,那些带来“9·11”恐怖的家伙,究竟来自一个怎样的世界。为了写好这部书,作者花费了5年时间,走遍了埃及、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阿富汗、苏丹、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美国。因此,书中含有大量的信息与深入的见解,被《出版人周刊》誉为“迄今为止关于恐怖主义历史的最佳著作之一”。我想,读读这部书,应该“能帮助我们更理智、更有效地应对持续存在的恐怖主义威胁”。
《狂热分子—码头工人哲学家的沉思录》是埃里克·霍弗的第十部作品。作者的一生是个传奇,他7岁失明,15岁复明,终生从事码头搬运工作,他的许多思想都是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获得启发,故被称为“码头工人哲学家”。在这部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中,埃里克·霍弗深刻探讨了宗教运动、社会运动、民族主义运动等群众运动共有的一些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在作者看来,积极投身这些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渴望逃离失败的自我寻求重生。作者写道:“成功和失败无可避免会左右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看法。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并乐于看到它照原样保持下去,但失意者却会乐于看到世界急剧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运动最强大的吸引力之一,是它可以成为个人希望的替代品。事实上,当我们个人的利益与前途不值得我们为之活下去时,我们就会迫切需要为别的事物而活。因此,任何对替代品的拥抱,都必然是激烈和极端的。
联想到《我是我的神》里对“文革”狂热场景的描述和《巨塔杀机:基地组织与“9·11”之路》里对极端分子心路历程的揭示,我们不能不惊叹,初版于半个多世纪前的《狂热分子》一书对理解今日世界的处境仍然贴切适用。
《我是我的神》,邓一光著,北京出版社2008年1月版,定价:69元;
《巨塔杀机:基地组织与“9·11”之路》,(美)苏伦斯·赖特著,张鲲、蒋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1月版,定价:35元;
《狂热分子》,(美)埃里克·霍弗著,梁永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定价: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