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旅行 |
分类: 游荡四方 |
白马寺:中国佛教第一名刹
——《河南行》之一
在山西五台山游览显通寺时,导游介绍说,显通寺是中国第二座佛教寺院。有人问:第一座寺院在哪?我代为回答:当然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在中华大地赖以发荣滋长的第一座菩提道场。白马寺之名,源于当年印度高僧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来到洛阳的故事。公元658年,武则天曾下令大修白马寺,并让她的面首薛怀义任白马寺住持。明代,大太监黄锦再次大修白马寺,基本奠定了今天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白马寺山门,建于明代,为牌坊式歇山顶。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山门前的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1935年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此。山门外新修了很大的广场,高大的石牌坊上刻着“中国第一名刹”的字样。
走进大门,发现白马寺为一长方形院落,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
大雄殿是白马寺的第三重大殿。我们在其它寺院看到的都是“大雄宝殿”,为什么白马寺称之为“大雄殿”呢?据导游介绍,“大雄”是释迦牟尼的尊称,白马寺大雄殿内的三尊主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二天将韦驮、韦力和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先用泥、沙等制成原胎,然后用麻、丝、棕等缠裹,再涂漆,如此反复裹涂,最后绘彩描金,并脱去原胎而成,重量极轻,为传世珍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因为殿内确藏有“宝”,故殿名无须冠以“宝”字。据说,大雄殿名不冠“宝”字者,全国寺院只有白马寺一家。
我们注意到,白马寺内种植着许多石榴树。都说“五月石榴红胜火”,但导游说,白马寺的石榴开的却是白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又说,石榴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故新疆许多姑娘名叫“阿娜尔罕”,意为“美丽的石榴花”。我们参观白马寺的时候不是石榴开花的季节,未曾见到“石榴开花白如雪”的美景,倒是在寺内看到了一枚石雕的石榴。导游忽悠说,摸摸这枚石榴,能带来好运。因此,许多游人走过都会上前摸一摸。我们也不能免俗,每个人都严肃认真地摸了摸这只光滑的石榴。
白马寺能够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的卷首,源于十项第一: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古刹,中国第一座古塔齐云塔位于白马寺山门外,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贝叶经”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使白马寺稳居中国伽蓝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