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连载光复台湾纪实 |
分类: 长篇连载 |
时序进入了1937年。这一年的7月7日,北京卢沟桥一声枪响,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在这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日本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也到了十分微妙的转折点上。于是,从这一年开始,日本帝国主义为配合对华侵略的需要,在台湾掀起了一场“皇民化运动”的狂潮。他们疯狂摧残中华文化,向台湾人民强制灌输大日本皇民思想,企图将台湾人民扭曲成“畸形的日本人”,以供其奴役、驱使。这场“换脑大手术”,在台湾社会肌体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皇民化运动”的始作俑者是台湾第十七任总督小林跻造。他在一次内部演讲中曾忧心忡忡地说:“从军事上观察台湾确为我国防上重要据点,倘若此居住的日本人(指台湾人民——引者)没有作为日本人应有的精神思想,惜力谋私,仅披着日本人的假面具,政治、经济方面暂且不论,国防上便犹如坐在火山口上。”为了因应时局,他强调,必须“排除万难,不断致力于教化事业,使之成为真正的日本人,除此别无他径。”
于是,小林跻造精心策划了覆盖台湾全岛的“皇民化运动”。他试图通过这场“灵魂革命”,让台湾人同日本人一样“感觉到衷心光荣和愉快,欣然参加天皇的指令行动。”这场运动始于1937年,止于1945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37年-1940年为前期,称“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时期。“七七事变”爆发后,台湾总督府立刻发布《为因应时局彻底进行精神动员件》和《北华事变之际特别注意事项》,加紧宣传控制; 1937年9月10日,通过国民精神总动员实施纲要,总督府设本部、组织本部参与会,下设州厅支部、市郡支会、街庄分会,领导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中心内容为:“从本岛的特殊情况出发,将重点放在全体岛民对国家的报恩感谢上,确立对时局的认识,强化国民意识,刷新社会风气,强化后方后援,协助非常时期财政经济政策,维持治安、卫生,振兴岛民精神。”9月30日,在台北市公会堂召开国民精神总动员讲演会,运动在全岛铺开。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着重于思想宣传和精神动员,致力于消弥台湾人民的祖国观念,灌输大日本臣民思想。同时,大力宣传“日本是为了建设东西新秩序而兴正义之军”,进行的是“圣战”,尤其利用1938年2月23日国民党空军对台北的轰炸行动,挑唆对大陆人民的敌视心理,试图转变台湾人民对祖国抗战的向心力。
1941年-1945年为后期,称“皇民奉公运动”时期。1941年4月9日成立皇民奉公会,其指导思想为:建设高度国防国家,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显示国体,彻底灌输皇民精神,使600万台湾人民为日本尽忠,“实践举岛一致的臣道”。他们号召:“六百万岛民,不问其种族、宗教、生计如何,浑然融和,尽量减少摩擦,抛弃一切对立观念,形成‘台湾一家’,以举万民翼赞之实。”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强调以实际行动“实践臣道”。《皇民奉公运动规约》明确指出:“本运动为台湾全体岛民的臣道实践运动”,为此,还制定了《皇民奉公运动实践纲要》,要求“本岛六百万同胞与政府表里一体,确立合作关系,展开臣道实践这一大国民运动,竭尽奉公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