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直言不讳 |
http://blog.xmnn.cn/images/article/00/00/18/E7.jpg
27日下午应邀出席了厦门第二届博客论坛,感觉厦门博客确如本届论坛主题所揭示的,呈现出一种“风起云涌、风雷激荡”之势。翻翻这两天的本地报纸,浏览浏览这两天的厦门网,发现博友们都陶醉其中,似乎厦门博客的“春天”即将来临。但据我看来,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
记得博客这个概念刚刚被正式引入中国的2002年8月,曾合作撰写《挑战微软霸权》的方兴东和王俊秀率先搭建了博客中国网站,并发布了《中国博客宣言》,但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即使在中国博客的狂潮已处于酝酿之中的2005年,中国互联网内容上的教父级人物、新浪副总裁陈彤还在一次博客研讨会上说:“我没有看到博客与传统BBS论坛有什么区别。”似乎这话还没有落音,博客便无可争议地与电子邮件、BBS和即时通讯并列为四大网络工具。这是出乎许多人包括业内人士意料之外的。陈彤事后就承认,他对博客的看法让他当了龟兔赛跑中的兔子。
厦门博客起步不算早,但发展迅速,《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商报》、《厦门广播电视报》、厦门网陆续开设的博客专版、专栏和版块,以及厦门博客论坛的举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功不可没。
但是,厦门博客发展中也有隐忧,必须正视。
一是博客数量还太少。据互联网与美国生活方式对12至17周岁的美国学龄少年问卷调查,发现将近60%的美国青少年已经在互联网上架设自己的网站,其中坚持写博客的人数占到20%。韩国的“赛我网”居然将4000多万人口的韩国的三分之一国民都拉到“赛我网”上开博,24至29岁的人群几乎90%都建了博客。我没有查到厦门博客的统计数字,但就我接触到的朋友和同事来说,鲜有开博者,若与上述两例相比照,数量更是偏少,普及率相当低。
二是高质量的博客更少。数量与质量,是博客发展的两面。量是积累,质是突破。没有一定量的积累,何谈质的突破?这里说的“质”,不仅仅是指博文的文字水平、思想深度,更多的是指博文的原创性。浏览厦门网的博客,不难发现,许多博客转载量过大,远远超过了原创博文。对于每个书写博客的人而言,博客真正的价值在于让我们能静下心来,时不时地审视自己,审视社会,把自己的经历、感悟、喜怒哀乐展示给博客的每一个观众。否则,博客就会失去强大的推动力和它固有的生命力。
三是博客的属性呈现出精英化倾向。博客是一项草根行为,它的发展动因就在于它能为草根们提供倾诉的机会,因此它的属性应该是草根性。正如陈彤所说:“博客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草根性,至少从技术表现方式上,传统的论坛和新闻跟帖,每个人的言论很快就会被淹没在信息狂潮中,而博客至少在表达方式上实现了一些平等互动的传播本质。”新浪搞博客大赛,看准的正是最草根的广大网民。尽管如此,新浪博客的精英化倾向是非常明显的。厦门网对初写博客者设置“门槛”、厦门纸质媒体选登博文、介绍博客向名人倾斜,都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博客的精英化。草根还是精英?这是个问题。我的看法:精英化是博客发展的一剂“毒药”,它将使博客发展失去基础和活力。
四是写博、管博、读博的宽容度还比较欠缺。博客是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有些博友缺少自制力,对人、对事过于严苛,在博文中一味地揭隐私、泄私愤,伤害了一些无辜者,甚至引发官司。有的系统管理员滥用手中的“管理权”,见到稍微偏激的博文和跟帖便随意删而除之。近日,我就有两篇并无犯忌言辞的博文先后被新浪博客的系统管理员删除,让我深感郁闷。读博者中也有一些捣乱者,读到与己不合的言论便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更有甚者,四处匿名跟帖,污辱博主人格,故意挑起事端,他则躲在暗处窃笑。这些不文明行为,阻碍了博客的健康发展。
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问题当然不止这些。至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则是另一篇博文的任务。博友们有何高见,请不吝赐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