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信息通报 |
今天一上班就接到某同志的电话,说我的“光辉形象”上报纸了,“这下全市人民都认识你了,以后你再也不能干坏事了”。
事情是这样的: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日报社、厦门市文联等单位联合搞了个名为“跨越抒怀”的征文。一般情况下,我不凑这样的热闹。但这次,一位做领导的朋友动员我无论如何要写一篇。我不是什么大人物,没啥架子可摆,既然朋友开了口,写就写吧。
稿子写好后电邮给朋友,交他全权处理。后来,这篇“歌德”文章便在《厦门日报》文学版“海燕”上刊出。前两天,我突然接到该版编辑的电话,说我的那篇短文得了征文二等奖,让我写个两三百字的获奖感言,并提供一张近照。我也没问干什么用,就一一照办了。
没想到,这两样东西同时出现在今天的《厦门日报》“海燕”版上。这是一个有关此次征文的专页,刊登了获奖名单和获一、二等奖的作者照片及获奖感言。这倒让我有点意外。我曾获过全国、全军、全省、全市的文学奖,从来没有因此享受过“大头照”上报纸的待遇。就连获鲁迅文学奖的时候,厦门日报也就在角落里登了个两三百字的消息而已。得个征文奖,居然把动静闹得这么大,不愧是宣传部牵头组织的活动。有话语权嘛!
据说,这次评奖竞争还很激烈。有评委提出,从扶持新人的角度考虑,老作者的稿子和文学新人的稿子不应该等量齐观。结果,两个一等奖都给了不知名的作者。我对评委们的这种做法深表赞同。地方性的文学奖特别是征文奖,就应该向新人倾斜。
附我的获奖感言:
著名作家韩少功说:文学有根。根在哪?在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下生活的交汇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