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文公山

(2006-09-30 20:26:15)
分类: 游荡四方

游文公山

 

 

江西婺源境内的文公山,却因出生在福建尤溪、担任过厦门同安主簿的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而得名。生活在婺源县文公路的叶如煌先生陪同来自厦门的客人游文公山,似乎就有了别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意在。

当地电视台的俞台长说,因为对文公朱熹的尊崇,叶先生对文公山了如指掌。于是戴眼镜的叶先生从我们开始登山就成了义务导游。他介绍说,这座山原名叫“九老芙蓉尖”,宋嘉定二年昭谥朱熹为“文公”,后又昭赐婺源为“文公阙里”,遂改名“文公山”。山下的湖叫文公湖,上山的路叫文公岭,清一色的石板路。据叶先生说,这是古时婺源通往饶州府的古驿道,修筑于宋代,距今有800多年了。看着完好无损的岭道,我们对这个“路龄”提出怀疑。叶先生蹲下身子指给我们看:古驿道的铺筑非常符合力学原理,路中间用大块石板平铺,两边则用小块石片呈45度角重叠斜插,这样人在上面走就会越踩越紧,几百年也不松动。我和俞台长怜惜地放轻脚步,低头寻找着几百年来人们踩踏后留下的深浅不均的印痕,真是一路陈迹,一路沧桑。路两边茂林修竹,藤曼缠绕,密不透光,树下腐叶厚可盈尺,仿佛进入了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我感到奇怪:山下就是村庄,村民不进山伐树吗?叶先生说,古时县衙曾在文公岭立有一块禁碑,上刻“枯枝败叶,不得挪动”8字。村民一敬朱文公,二畏官府,明里暗里都从未有人动过山上一草一木一叶。如今禁碑已无踪可寻,但护山护林的传统已融入村民的血液。

我们感叹着民风的古朴,呼吸着古驿道两边森林中分泌释放出来的负氧离子,真是神清气爽,不知不觉就到了积庆亭。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徽式山亭,亭名得自《易经》中“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的句子。两边的门额上刻着:“流荫先灵”、“积庆后昆”。叶先生解释说,这是对朱家子孙扫墓祭祀回归时的“临别赠言”,希望后世子孙像前辈先贤一样施仁义,行古道,积善积德,后来居上。我们怀着思古之幽情,歇息片刻后继续上行500米,就到了朱熹祖墓。

据史料记载,唐天佑三年,朱熹的祖先朱瑰率兵镇守婺源,至第六世朱绚的墓葬均在婺源。这里葬的是朱熹四世祖朱惟甫之妻程氏豆蔻夫人。墓葬坐西北朝东南,四周石块罗列,封土呈弧形,高1.65米,直径3.6米。墓后有朱熹九世孙明天顺丁丑进士朱稳立的墓碑,上刻“阙里显祖妣夫人程氏之墓  户部主事裔孙稳立”字样。最让我们惊叹的是墓葬四周挺拔葱茏、直插云天的古杉树群。这是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朱熹首次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当年栽了24棵,隐含二十四孝之意,分布成一个八卦图的形状,每一棵树都有卦名。这群历经800多年风雨沧桑的古杉树,留存至今的仍有16棵,其中墓葬上方的一棵高39.3米,胸围3.43米,树干材积达11.94立方米,我们三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堪称“杉树王”。

下山时,我请教叶先生,婺源有许多朱氏祖墓,为什么朱氏子孙特别器重这座墓?叶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当年下葬时,风水先生吴景鸾曾用7颗小石子在墓穴里摆成北斗七星形状,后来朱熹出世,右眼角恰好也有7颗北斗形状的朱砂痣,于是认定此墓风水好,佑后人。我想,传说当不得真,但中国传统文化却真是神秘莫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