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镜像 |
女儿的诗
女儿从小就对我的作品不屑一顾,斥之为“太烂”。我激她:什么时候你也写篇文章给我看看。女儿不知天高地厚地说:我要写就写能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自然是童言无忌,说说而已。
女儿9岁那年,似懂非懂地读了艾略特、里尔克、帕斯的诗后,她居然诗兴大发。有一天,我带她去看厦门解放纪念碑,回家后她一挥而就写了首《带雨的花》:天空下起小小的雨/这是花儿天然的矿泉水/一朵小小的花给淋湿了/它是一朵带雨的花/一朵纯真的白色小花/虽然不起眼/但它生长在大理石纪念碑下/吐露着自己淡淡的清香/我曾经走过纪念碑/看过这白色的小花朵/我想,它也许不知道/纪念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但它却懂得自己生长的这片草地/正是昔日英雄们流着鲜血倒下的地方。在旁人看来,这诗很幼稚,但却让我惊喜不已。
那段时间,女儿突然对写诗非常着迷,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而且才思敏捷,“倚马可待”。在电视上看到一只死去的羚羊,她便以此为题写道:在沙漠,在荒原/躺着一只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但不会转动的羚羊/它头上的两只角虽然锋利/却没有用处/它的毛褐色而干枯/因为灵魂已经离它远去/留下它的尸体沉沉地压在地上/只有沙子和它作伴/一个失血的音符/僵死在那儿。在鸿山公园看到一堵倒塌的墙,女儿回来后又写了一首《老墙》:一堵老墙被人推倒在地/和肮脏的垃圾作伴/它觉得人是忘恩负义的/它曾经为人们挡过许多风雨/如今却被人们遗忘/它一定这样想/我干脆就清清白白地走掉吧/不愿再呆在这个世界上。这两首诗,让我感觉到了女儿幼小心灵的颤动。
女儿识字早,很小的时候就从我的书架上找书读。9岁的时候,她已经读了不少世界名著。在一首题为《书》的诗中,她写道:书让我们走进知识的海洋/她让我们的心永远年轻/知识的海洋无限宽阔/不要怕走到尽头/再也不能往前走。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女儿小脑袋里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9岁的她甚至思考起《战争与和平》这样重大的问题:和平的列车向前驶/战争的列车往后退/战争走了/和平来了/贫穷的人也开始变得富有/我们为和平欢呼/为还在战火里挣扎的人们祈祷/让战争永远停止/让和平永远留在人间。
孩子的心是纯净的,特别向往和珍惜美好的东西。有一次,两个陌生的女孩向女儿微笑着打招呼,女儿当晚便写了一首《夏天的雷雨之夜》记录那美好的瞬间:天下起了雷雨/我快步走出校门/这时我看见雷雨中有两个少女/撑着一把伞从我身边走过/我不认识她们/但她们却对我微笑/还轻轻地对我说/走啊,穿过这夏天的大雷雨/我们到晴朗的远方去/她们让我感到/这雷雨之夜真美/夏天真美/这个世界真美。我们这些大人,真应该向孩子学学如何感恩。
孩子的兴趣容易转移。尤其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因此女儿10岁以后就不再写诗了,理由是“没心情”。女儿进入中学后,心理压力很大,生活中更没有“诗情画意”了。我的确感到有些遗憾,但大环境如此,也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