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隘,是古代于交通要塞屯兵把守的关口,设置关隘一方面是为了军事防御和控制交通,另一方面也可凭据征收关税。杉关,连接福建和江西两省,是古代福建众多关隘之一。据《福建通志》记载,古时全省境内共设有89关、376隘、158寨。《邵武县志》也记载:“入闽”有‘三道’,建宁为险道,两浙之所窥也;邵武为隘道,江西之所趋也;广漳航海为间道,奇兵之所乘也”。古时从浙江入闽是险道,从江西入闽是狭道,可见福建古道关隘之艰险又难行。
我们是在黎川知道杉关的。黎川位于江西和福建的交界地,参观过神秘的洲湖船形屋,这里离闽北光泽县就不远了,而杉关即在光泽县境内,驱使我们前去探访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关隘。
光泽县位于闽赣边陲,地势高峻,四面环山,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当我们穿行于武夷山脉的崎岖山道时,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证实了此言不虚。沿途峰回路转,在一个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莽荒之地,只见这里地势雄奇,古木森天,山高路陡,人烟难见,到了古有“八闽第一关”和“瓯闽西户”之称的杉关。
小车停靠于山崖边,只见路边立着一个古朴的石柱路牌,一边指向江西,另一边指向福建,可见此处是两省的分水岭。环视周围,山峰高耸,地势险要,依山伴崖,两边没有村庄,也没见人影,一条公路蜿蜒而过,自古以来是闽赣两省南来北往的陆行交通要道,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杉关立于杉岭之上,古时因四周杉树成林,郁郁葱葱,故有杉关之称。关门早已不见,关墙上刻有乾隆34年(公元1769年)所立的“闽西第一关”石匾,此外还有民国29年县长熊家驹所书“杉关”行书石匾镶嵌在关墙上,古拙的题壁,虽然印有风雨的痕迹,显得沧桑,但仍让人感到岁月的厚重。
杉关始建于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据清光绪《光泽县志》记载,关隘“岭峻道狭,仅容单骑”,可谓险要。至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增雉堞,甃以石门,而阁其上,商贾蹲趾交道,置税焉。”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毁于兵燹,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重建。
据记载,光泽县境四周留有历代所设的关隘,从北向南有鸭母关、马铃关、云际关、火烧关、山头关、分水关、铁牛关、杉关、王际坳关等九座山关和金家隘、蛇岭隘、台尖隘、孔坑隘、白虎隘、牛田隘、风扫隘、羊头隘、岩岭隘、杨公隘、义角隘、毛家隘、仙人隘等13座山隘,如屏障雄立,护卫着光泽,这“九关十三隘”都设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之处。这些关隘中,最有名的当属杉关,历代都视为“天险可凭,有恃无恐”之地。杉关沿山脊建有城堞、楼阁炮台,锁住这条由赣入闽的主要通道。元末陈友谅、明朝邓茂七等农民起义将领都曾以此为根据地,抵抗统治者军队的进攻。
关门附近有座六郎庙,相传是杨六郎曾率兵攻打杉关兵取得胜利,当地百姓建造了这座奉祭杨六郎的庙宇,每年都会前来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保佑村民平安。龙井,是古杉关的遗迹,唐代于此设关后,汇集泉水成井,以供守军之用,如今已成为龙樟生态旅游区的一个独特景观。站在关门前,遥看雄关,然而当年沿山脊而建的城堞已断续残缺,很难看出当时的雄姿,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而今天的杉关,仍是闽赣两省的交通要道,阳杉公路和黎光公路都通过这里。两省交界的村民仍旧习性相通,民俗相近,语言相同,互通有无,承继着千年遗风。
自古以来,不断有文人墨客来此游览,凭吊这个八闽古战场。“古驿入杉关,烟雨锁翠岚;夜来风景好,宿处是江南。”这是南朝文学家鲍照赴任江州后,曾访问新城(今黎川县),他在途经洵口时,来到杉岭,并夜宿杉关,望着岭高峰嶂,客居遐思,写下了这首《夜宿新城》诗,以寄托自己的感慨。如今,杉关与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雄关险隘一样,早已成为遗迹,成为历史上不可忘却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