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晓峰故事》所写序言:历史是文化永恒的背景

标签:
序言 |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
每每翻阅历史长卷,都让我感慨古人的好奇与博宏之心,他们面对天空,面对大海,面对高山大川,思考得不单单是家国故园,而是宇宙的前世今生甚或未来。他们的思考成果,一部分进入了哲学,一部分进入了宗教,一部分转化为了文学和艺术。即使剩下来的边边角角,也一直在民间口口相传。
史料记载,临沂建城于鲁哀公三年的公元前492年。回头一望,2500多年已经过去。古阳高照,今月何人;长河历史,星转斗移。对大多数人来说,长长的历史不过是一副嶙峋的骨架。是啊,在公元前492年之前,是谁,操着什么样的口音,第一个踏上了临沂这片土地?又是谁,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以什么样的穿戴,成为了临沂这座小城第一批的子民?从这个角度说,一切记录都是价值连城,任何记录者都值得让人尊重。
刘晓峰是一个记录者。
尽管他记录的时限并不那么久远,大致起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记录的切入点也很特别,全是与他关系或近或远的一些人与事。但他毫无疑问,完成了自己对历史的一份背书。我并不认为,他所选择记录的这些人物,具有了多大的代表性,或取得了多么了不起的成就,或有什么曲折百回的故事,而无非是因为他与他们或有交往,或亲听传说。但我同意这种记录,我们不妨把他记录的每一个人,都看作一个符号,或一个标点,由此部分地还原这座城市,让它有血肉,有温度,有情怀,由此感受到它或暴风骤雨或徐徐漫延的文明进程。
刘晓峰先生愿意做这样的记录,我想一定与他的作家身份有关,也一定与他的创作追求、创作风格和创作趋向有关。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在临沂文学圈中混得有模有样,写出了中篇小说、报告文学等一堆好的作品。他是我到临沂这座城市之后,认识的第一批文友,从此开启了彼此近三十年的友谊。
文友们之间的交往,一向很清淡,很纯粹,一杯茶,一支烟,一盅酒,便热血沸腾,神侃不已。“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世事千重浪,文风万年新。男人们喜欢谈论高远的事,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更是不着边际,想象无疆,把并不富足的才情挥洒得俯拾皆是。单就作家来说,谁的异质度越高,谁的成就也就会越大。刘晓峰有着自己的创作方向,逐渐从早年的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转向了长篇小说创作,先后出版了《西郊》《菊香》两部长篇,随之又涉入了影视文学创作。其所取得的成绩在临沂文坛是有目共睹的。在我看来,长篇或者影视剧本或许更适宜于他,因为他的语言一如他孔武的身材,粗粝,刚劲,雄起,而且他也不愿意去雕琢那些小情小调。这两年,他在写作电视剧本之余,开始有意识地关注临沂城过往的一些人物。在这关注中,他也对临沂文坛的文友们多角度地进行了观察。一篇一篇写来,很快积攒下50多篇。他通过自媒体发布之后,一时声誉鹊起。这组人物笔记,每篇都不长,但却写得扎扎实实,别有洞天,而且语言也有了极大的进益,力道拿捏适中,读来是种享受。
临沂山水相连,天地风流,才人如织。一众文友,各有相强兵器,执握在手,文海纵横。在《晓峰故事》即将付梓之际,特献上祝福,也顺致临沂所有文友们创作丰收。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