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年轻干部王安石如何能上位

(2012-06-26 17:23:35)
标签:

王安石

鄞县

北宋王朝

文化

   北宋庆历七年春,刚满27岁的王安石以大理评事知浙江鄞县,成为建县以来最年轻的县官。

  地处宁绍平原的鄞县,东临大海,河网密布,土地肥沃,本是鱼米之乡。然而,由于官府腐败、豪强盘剥,民生凋敝,百姓困苦。“一民之生重天下”,在王安石眼里,民生比天还要重。他于是带着对民生的深深敬畏,带着对百姓的深厚感情,带着悲天悯人的社会责任,开始了励精图治。

  把兴修水利视为头等大事。由72条溪流汇合而成的东钱湖,灌溉着沿湖50多万亩农田。因长年无人疏浚,泥沙淤积,葑茭丛生,农民饱受干旱之苦。王安石组织发动十余万百姓,“重清东钱湖界,起堤堰,决陂塘”,方圆80余里的东钱湖恢复了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景象。至今,“荆公堤”、“穿山契”、“小斗门”,这一个个历经千年的遗迹,仍在默默地诉说着王安石的治水功劳,品评着他的德行节操。

  北宋王朝到了第六代皇帝宋神宗赵顼手里,已走过百余年路程。长期的内忧外患,财政“日益困穷”,政治“日益衰坏”,“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年仅20岁的宋神宗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危机四伏的烂摊子。这位“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的年轻皇帝,渴求得到一位“能横身为国家当事”的贤才。

  熙宁元年四月的一天,春风拂柳,阳光明媚。皇宫里,神宗皇帝与身为翰林学士的王安石有了第一次关于治国的问答。随后王安石奏《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这次长谈,君臣相见恨晚。神宗一次又一次阅读王安石的奏章,感慨治国之道。载入史册的这次“越次入对”,轰动朝野。就这样,王安石被时势推上了北宋王朝的最高政治舞台。后世闻名的王安石变法由此轰轰烈烈拉开序幕。

  变风俗,立法度,是王安石擎起的第一面变法大旗。“小人道消,则礼义廉耻之俗成”,所以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敬仰君子、唾弃小人的氛围。他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改革不公平、不合理的特权制度,并以远见卓识理财政,图发展。“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在他主持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一系列法律陆续颁布出台。“市易法”平物价,抑兼并;“免役法”把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促进生产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王安石主持的变法,冲破了思想的樊篱、挑战了既定的格局,也就无可避免地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有人出口相骂,有人加劲弹劾,更有人把华山的崩塌诬作是变法引起的报应。面对铺天盖地的攻击、漫骂、侮辱和威胁,王安石岿然不动,始终满怀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坚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变法抑制了豪强兼并,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收入,“中外府库无不充衍”。熙宁年间一个除旧迎新的佳节,有了新法带来的新景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襟怀坦白,后任宰相,位极人臣。即使如此,仍保持着“在上不骄”、勤政廉洁的作风。妻弟千里迢迢来到京城,王安石招待他的只是两枚烧饼,一碟卤肉,一碗青菜豆腐汤。妻弟误会,赌气把吃剩的烧饼扔在桌上。下属送他一方上好砚台。他问“好于何处?”答道:“呵之能得水。”于是严拒:“一块砚石,能呵出几多水?纵得一担水,又能值几何?”

  元丰七年的春季,一场重病之后,在江宁城内的秦淮河畔租了几间小屋。七月的金陵,酷热难耐。“火腾为虐不可摧,屋窄无所逃吾骸”。在如此简陋的住所里王安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有人感叹,“元丰末,公以前宰相奉祠,居处之陋乃至此,今之崇饰第宅者,视此得无愧乎!”(参文改写,景仰祭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