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班主任——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教育 |
分类: 原创作品(勿转载) |
看到芯瑶的一篇《又是这样》的文章,我有一种心痛的感觉。芯瑶的文章如下:
又是这样
又是这样,星期六打电话;又是这样,第一句话就是学习怎么样?电话这头,又是这样:“没以前好,下降了。”其实,尽管我考的分数再怎么高,我还是这句话。每次都原以为电话的那头的人能和我一起分析下降的原因,彼此没有代沟,但每次又是这样让人失望。
电话那头,又是这样,一声吼:“成绩又下降,你别读书了,少浪费我的钱。”
电话这头,大失所望的我,早也不想理他了。闷不做声,细心的听他的“教诲”。
电话那头,又是吼声大作,,几乎可以用震耳欲聋来形容。
电话这头,仍不做声,但心在流血。却永远也流不到他的世界。
电话那头,又是这样,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挂断了电话。
电话这头,再也忍受不了心的伤痛,眼泪涌出了眼眶。
电话的内容几乎每个星期都是这样,现在想想:我有多少天没有听到电话那头的“嘿、嘿”的笑声了,每个星期都在挣扎,却永远也摆脱不了束缚。
又来电话了,又是这样……
芯瑶是初一的新生,我与她接触不到四个月。在我的心目中,她是一个性格内向,很文静的女生。我也知道一些她的情况: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寒暑假才能与父母在一起。家中只有年迈的奶奶,据说芯瑶很懂事,主动的做些家务,对于像她这样年龄的孩子来说实属不易啊。芯瑶学习很刻苦,学习成绩在班级处于中游水平。但芯瑶父亲对她的成绩要求有特别高,所以有了电话中的一幕。想想芯瑶一个12岁的孩子,要忍受长期的寂寞,父亲的责怪。我心中很有些不安,觉得应该与芯瑶的父亲、芯瑶沟通。
机会来了,几天后我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了急促的声音:“王老师,我是芯瑶的父亲。听说芯瑶的成绩下降了,什么原因啊?”我故意问:“她这次考试的分数怎样?”“语文、数学都只有八十几分,成绩不理想。”“我看了芯瑶的作文,她也很孤单。她说,你每次的电话都在中问成绩,而很少关心她的生活、情感。你应该出了成绩以外还要关心她的生活,体会她的感受。不能动不动就吼她,即使成绩下降了,她需要的不是责怪,因为她自己本身就很自责了,她也想提高成绩。你作为父亲应该和他一起分析失分的原因,安慰一下她。这样的效果会好一些的。”芯瑶的父亲好像明白了我的意思,说:“我以前是太注意孩子的成绩了,对芯瑶训斥的多,关心的少。王老师,你说的这些我以后会注意的。”我问:“芯瑶在家里通常干什么?和那些人来往最密切?”“在家做了作业,通常就是看电视。好像没有特别要好的同学。”我说:“她的业余活动好像不丰富,甚至有些单调,你以后要开导她多参加一些活动。”芯瑶的父亲连连说,是。我想,他应该有所感悟。
当天中午我就找到芯瑶,我说:“父亲电话是不是只关心你的成绩?”芯瑶有些不自在两只手在搓个不停,可以看出她心中有些不安。她说:“是的。”“我已经与你的父亲谈了你的一些情况,要他多关心你的生活等方面。”“是吗?那样就好了,我可怕他问我成绩了。”我们接着谈着,我说:“你在平时与谁最要好?有没有什么兴趣爱好?”芯瑶说:“我在班上没有最要好的同学,都一样的,在小学时有个好朋友在另外一个班级了。也没有特别的要好,只是喜欢看书。”我说:“你应该多与同学交往,多参加一些活动。”最后我告诉她:“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很想知道芯瑶的父亲是否有所改变。我又与芯瑶在教室外的走廊里聊了起来。我说:“你的父亲上周给你打电话了吗?”芯瑶还是有些紧张,手在口袋里不停的抓着什么。
“打电话了。”
“有没有什么变化?”
“他说学习自己尽力就行了,考的上什么样的学校都行。还说了一些其他的内容,基本上是他在说,我在听。”
“你的父母在外也不简单,并不是在外享受。你也要体谅父母啊。你一年见到几次父母啊?”
“一年两次左右,暑假我自己乘车去广州。寒假时他们回来。”
“你比老师强多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没有出过门。”
我们大约谈了十来分钟,芯瑶把手从口袋里拿了出来,脸上露出了笑容,我的心情也好了一些。
现在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日益增多,作为班主任有必要多关心他们,使他们有个倾述的对象。同时也要加强与他们父母的联系,给他们一些好的教育子女的方法。让自己成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