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我犯的一个错误,至少仍被同事当作经典笑料。
那天在等电梯时,居然毫不犹豫就将挂在脖子上的“一卡通”凑到电梯按钮那,试图把电梯门刷开。不幸的是,此情此景被一同事看到,于是,我很快成为一个笑话的主角。
虽然荒唐,但是,却有着合理的逻辑,因为我们的办公室全是用这一卡通“刷开”的,我住的小区,也有两道门需要刷卡。于是,便让我到了见门就刷卡的境界了。
似乎犯这种错误的,远不止我一个。
还有一故事是,某同事要用鼠标时,却摸到了手机。拿着手机比划了半天,也没看到光标有反应,这才发现自己的低级错误。
至于要用遥控器开电视,却不幸打开了空调的事,那更是屡见不鲜了。
这个时代,在各种各样的控制设备面前,我们对自己头脑控制失灵的事,简直太寻常了。
这种失灵,一方面是各种控制方式越来越趋同的一个后果,另一方面,又是因为这种控制方式在相似中的差异性。
似又不似,最容易引起混乱。
各种新技术,使很多原来没有任何关联的东西产生了联系,例如,电视与空调,由于遥控器而产生了相似性,产生了混乱形成的可能性。
而数字产品中的混乱,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硬件层面,更多的是“软”的层面。
例如,如果我们有多个电脑的存储设备,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的时间常常要消耗在寻找某个文件上。硬盘、移动硬盘、U盘,以及我们的第二、第三个电脑硬盘上的目录结构,既相似,又不完全相同,所以我们会在这种似与不似之间不断发生迷惑与混乱。
各种软件之间的“似又不似”,也往往需要我们支付时间与精力的代价。
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融合时代,各种技术、各种层面的融合,它也正在带来越来越多的相似性,这也许是好事。而在这之后,会隐藏着多少混乱呢?
也许从工业的角度看,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就是更高程度的融合与标准化。
但是,融合、标准化与多样化之间如何才能找到一种平衡?简单、省事,没有混乱,是否就真的是一种好的境界呢?
当所有技术之间只有“似”而没有“不似”时,也许是高效率的,但是,我们会发现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了,那也许是从另一方面剥夺了我们生活的乐趣。
最重要的是,如果真的只用一个控制设备或技术就可以解决问题,那也就意味着一个致命的问题:我们已经被牢牢吊在惟一的一棵树上了。
无论如何,我宁愿继续犯刷错卡、按错遥控器的错误,而不希望用一张卡、一个遥控器解决所有问题。
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