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杂记 | 
 
 
博客博得上瘾,我想原因之一在于访问量这个温度计。看着这支温度计的指示蹭蹭往上蹿,恐怕没有几个人的心跳不会加速。前两天我正如此。
不过偶尔发现,我的这个温度计之所以会突然显示发烧症状,其实不完全是自己的功劳,而是编辑把我博客文章的标题放在了首页。这才造成了一时的虚火。
 
我一直认为博客不是一个所谓的平等的世界,它依然存在着权力的落差。但操纵权力分配的究竟是哪些魔掌,一直是我很好奇的。我也曾让我的一个学生做了关于博客影响力要素的研究。她总结出了A、B、C、D等若干项。我觉得都很有道理。但是,这其中谁的权重最大,我们还一直不能给出明确判断。
好在现在可以拿自己做实验。
虽然仅仅是个人的体验,但是直接的经验总还是有它的可取之处。
讲究点,还可以做点“比较研究”:我的同事刘海龙向我抱怨说,我随便写一点东西,人气居然轻易就超过了他苦心经营四个月的博客。他的抱怨是有道理的。除了站在新浪这块高地上,我没有任何优势。
 
博客的不平等,首先就来自于平台的不平等。也许这是造成权力落差的关键因素之一。
前些天鲍有斌来访,留下一段很值得回味的话:新浪徐静蕾的博客高点击的不正常,号称全球第一博客。然后老徐自己建了一个个人网站,可能是一种探索,但很可能是“离开了新浪,老徐也什么都不是”。
也有网友说,怎么你随便写几个字都有人来看啊,你是新浪的托啊?我想说的是,应该说新浪是我的托,是我托它的福,才会有这么多人无意间进了我家的门。
除了新浪,还有几个网站也有这样的能量,可以把一个冷冷清清的小摊,突然变得像农贸市场一样热闹。当然,这样的网站毕竟是少数。
而网站编辑,更是可以通过首页链接这根指挥棒,来操纵博客流量的走向。而这根指挥棒的后面,是网站的商业利益。
 
无论是给名人搭台,还是培植草根明星,其实,网站的动机很单纯,那就是它自己的钱途。对此,无可厚非。
关键的是,无论是名人还是非名人,看到风起云涌的场面,都不要激动得脸红脖子粗,都不要对自己的能量做过高判断。别忘了网站、网站编辑这些真正的呼风唤雨者。
互联网的发展逻辑,其实有时候很简单,只是我们常常喜欢把自己的梦想与现实搅和在一起。
 
当然,没有一个网站会始终如一地给某一个人捧场。所以,多数博客的流量表大概会呈现一个“n”的形状,在经过几天或者几小时的高烧以后,恢复它的平静、平淡,甚至可能最终降到冰点。
博客的受众群,常常会有一个从大众到小众的过程。在那些看热闹的过客们散去后,真正能把“小众”留下来,维系住,还在于个人的造化。
这就可谓:网站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