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络人际传播对物理世界的影响
(一)
对物理世界人际交流质量的影响对于网络,人们说,它可以让天涯变咫尺,也可以让咫尺变天涯。这种说法中,包括了这样一个担心,即人们会不会由于过多沉溺于网上的交流而忽视与自己身边的人的交流?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依据的。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使它比物理世界的人际传播更轻松,并且可以作为紧张的现实生活的一个泄压阀。有时,它甚至像是一种毒品,可以起到麻醉自己,让自己忘却现实烦恼与痛苦。但是,如果用这种方法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日久天长,负面效果就会越来越明显:
一些人不能很好地处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与矛盾,一些人与身边的人的交流日益减少。一些人习惯了网络交流的方式与语言,回到现实世界里来,难免会有不适应的感觉。这也会减少他们对现实的人际交流的愿望。
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一些人就患上了网络成瘾症。2000年3月美国史丹福大学一项调查发现,全球约有20万网民患上“强迫型性上瘾”病。
网络成瘾症,有英语里对应的词有Cyber Addiction、Computer
Addiction或Internet
Addiction。也有人认为用“网络的病态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更为合适。心理学家也称之为一种病。这种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过分依赖网络中的人际关系,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
网络成瘾症主要症状有: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上网后行为不能自制,或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并时常出现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淡漠、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现象;对家人和朋友隐瞒自己是“网虫”;上网时间每次都超过原来计划,甚至整夜地游荡在虚幻的环境中,而到白天工作时则昏昏欲睡,对现实生活无兴趣;不上网时手指会不停地运动,严重时全身打颤、痉挛、摔毁器物;甚至只是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吃饭和睡觉;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
(二)
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社会化是一个人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个体要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以适应社会环境。而社会也是由于个体的“社会化”,而使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对于个体来说,社会化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化是个体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继续社会化(成人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文化内容及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变迁的必要途径。
而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作用在于:
1.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维持正常的运行。
2.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就无法实现。而这种一致性,主要是通过社会化来完成的。
3. 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社会化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促进人格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
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3.掌握社会技能,培养社会角色。人的社会化过程,外界环境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等,都是这环境的组成部分。而在家庭、学校、群体、工作单位这些环境中,影响往往是通过人际交流产生的。因此,人际交流在人的社会化过程的起着重要作用。
网络出现后,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的社会化。社会化的任务之一是建立健全的人格。人格也称为个性,是指个人具有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它包括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观念、态度、行为等。另一方面,也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我意识,即对于自己的特征及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例如,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自卑感等。
人们的自我意识,常常是以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为镜子的。但是,在网络里,当一个以各种不同的面目出现时,别人对他的认识也就难免失真。反过来,这些来自他人的评价,会使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混沌。
一个人在网络里把自己分成若干个角色时,也会带来角色冲突的迷惑。这些角色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之间的冲突,可能更加严重。甚至有可能导致“人格分裂”。这样,关于自我的认识也就很难正常建立起来。
社会化另一项任务是将一致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传达给个体,使个体接受与维持社会规范,保证社会的运行。但网络提供的是一个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拟态社会。这个社会特点,决定了它很难形成像现实世界那样强烈的社会规范,有很多行为也难以受到法律的明确约束。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如果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主要依赖网络来完成,那么危险是显然的:他们可能会把网络中培养出来的任性、放纵、撒谎、不负责任、不守规矩等习惯,也应用到物理世界中。如果他们过早地接触网络,那么,他们的社会规范观念会更加淡薄。
2000年1月14日《广州日报》的这篇报道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香港的一项有关青少年使用ICQ的调查显示,近三成受访中学生经常在ICQ说谎;另有百分之五有过分沉溺於ICQ的“上瘾”表现。据闻资讯科技及广播局局长邝其志也迷上ICQ,不惜用假名结识网友。
这项名为“青少年使用ICQ的调查”是由突破机构于去年十一月至十二月间进行,在全港二十间中学访问了一千四百多名中学生。调查显示,五成受访中学生使用ICQ作沟通工具,并认为ICQ才是一个可以真正表达自己的地方。
调查发现,四成多受访者希望透过ICQ“打发时间、解闷”,两成表示“想识多些朋友”,他们大多是“东拉西扯”。近三成受访者更表示,不会因在ICQ上说谎而有罪咎感。
调查还发现约有百分之五的受访中学生出现沉溺ICQ的症状,包括将大部分上网时间用于ICQ、与同一对象倾谈超过一小时,甚至在被阻止使用ICQ时会大发脾气。
此间心理学家警告,有上述倾向的青少年,其自我形象及沟通能力均属偏低,倘若不及早解决,问题将“愈玩愈深”
,最终令他们做出越轨,甚至犯法行为。
人际传播本来对人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相反的作用。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进行关注与研究。
四、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如果利用不当,网络的人际传播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负面影响,但是也没有必要因噎废食。一个理智的成年人,应该有能力把握自己对网络的利用程度。而积极的利用,更多的,将给个体带来益处。
1.网上积极的人际交流,能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机会。
2.网上人际交流如E-mail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网上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现实生活压力,调节心情。有时可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但滥用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
(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
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新闻。过去,新闻传播主要是由大众传播媒体来承担的。在网络中,专业大众媒体仍是新闻传播的主导。但是由于网络的特点,新闻网站或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往往会有意识地利用人际传播的手段。
这主要表现为:
1.E-mail或聊天,可以成为一种采访手段。
2.通过E-mail这种方式,来加强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交流。
3.通过聊天室来加强读者之间、读者与专家之间、读者与名人之间、读者与报道对象之间或读者与记者编辑之间的交流。
4.传统媒介可以利用网络人际传播,加强传播效果。例如在广播电视直播节目中,开通聊天室或BBS。
这些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进行双向沟通,另一方面,有助于延伸新闻报道的广度与深度。在这些常规的手法之外,我们还需要研究的是,网上人际传播网络中是否还存在“意见领袖”,他们又是如何产生并起作用的。
根据国外研究者的结论,能成为“意见领袖”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几种素质:
1.是许多追随者学习的榜样;
2.见多识广、称职能干;
3.在自己的圈子之外,还有广泛的社会关系。
在网络中,前两方面的素质,应该主要是通过文字水平来体现的。因为网络传播本身是一种以文字符号为主体的传播。网民之间在网外也可能互不相识,因此,判断一个人的能力高低、魅力大小,主要通过文字。包括文字表达的内容和技巧。例如,话题是否具有吸引力,语言是否幽默,是否有文采等。
社交方面看,意见领袖应该比一般人更多接触自己圈子之外的人和事,否则他就不能比别人的视野更开阔。因此,经常活跃在不同的人际传播圈子,如不同的聊天室、不同的BBS的人,更具有成为领袖的潜质。
相对来说,聊天室的聊天话题分散,人们的交流更多限于个人之间。因此,聊天室里产生意见领袖的可能性不大。但在BBS这样的更加具有群体交流倾向的场所,意见领袖极有可能产生。
对于网络新闻传播,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于,他们可以传播一些并不广为人知的新闻,他们也可以对一些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以此影响他人对这些事件的看法。
因此,对于从事新闻传播的网站来说,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可能是提高传播效果的一种途径。有些意见领袖,可能在一个很大的圈子内都有名气。这对于提高网站的声誉也是有利的。
与网络新闻传播利用人际传播类似,在网络营销活动中,网络人际传播,也是一种提高营销效果的手段。从各个方面看,网络人际传播都是我们了解网络与现实两个世界的一个窗口,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网络传播的效果,也有助于网站建设。而相关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