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营拉练”的岁月(散文)
文/宁业龙(江苏)

每逢八一建军节,脱下戎装的老兵们,总喜欢回忆军营火热的生活:参加过自卫还击战的,爱说战斗中勇猛杀敌、智擒“特工”的故事;没有参战的,爱说《野营拉练》那些留在岁月记忆里的有趣故事。
回放五十多年前那段耐人寻味的军史画卷,定格在1970年初冬,伟人发出“全军组织冬季野营拉练”的伟大号召,如一声春雷,响彻中华大地。轰轰烈烈的千里野营大拉练,在全军火热展开。野战部队率先提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响亮口号。一时间,祖国的戈壁边塞、山川丘陵、江河险要和南疆海滩,到处可见全副武装、身负辎重、徒步行军的野营拉练大部队。
风雨兼程、千难无阻的野营拉练途中,部队军事首长,随时随地下达各种变幻莫测的演练科目:一会儿“防空袭打敌机”、一会儿“挖掩体打坦克”、一会儿“夺山头抢高地”、一会儿“炸桥梁渡江河”。妙招百出,精彩纷呈,弥漫着浓浓的“战场”销烟。

广袤的华夏大地,是最好的军训基地,也是最优秀的教官。通过长途野营拉练,部队官兵学会了行军、实战、隐蔽、自救、野外食宿;学会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大大增强了官兵的体能,密切了官兵和军民关系,正如大家在行军路上编唱的顺口溜:“千里行军练为战,冰天雪地斗严寒,万里疆土装胸怀,彻底打败帝修反。”
野战部队打头阵,后勤保障部队也不甘落后,喊出“苦练铁脚板,踩死帝修反;物资供得上,保障打胜仗”的响亮口号。
滚滚长江东逝水,巍巍钟山紫气来。我所在的连队,驻守在扬子江畔、南京北郊的山谷丛林,占有独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军训地势。连长又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他对南京的地形地貌,好比炉膛里的地瓜一一熟透了。

元旦后的一天下午,连长对我说:“文书,跟我和副连长去山边转一圈,别对任何人说。”我心领神会,连长又要组织野营拉练,上回是武装登紫金山,这回是在紫金山外围打埋伏了。这里有一片山谷丘陵,周围有村庄和杂树丛林。半天的现场勘察,为一次几十公里的野营拉练,作好了地形地物的充分准备。

时隔几日,连长在晚饭后召集几个排长碰头,决定晚上组织一次全副武装短途拉练,并假设了“战地武器保障”、“夜晚急行军”、“战地野炊”等科目,分配到各排准备演练。
宁静的夜晚,星星和月亮被乌云遮盖得严严实实。为了行军隐蔽,凌晨时分,全连官兵全副武装出发,走小路,避村庄,连狗叫声也没有。突然下起了阵雨,天黑路滑,绕道走了几十里,官兵个个摔得像泥猴一样,脚上磨出了血泡,大家用手电互相照照望望,欲笑不得。
过了几个钟头,天蒙蒙亮,假设的演练科目,就剩最后一个“战地野炊”。连长要求快速完成野炊早餐,炊事班战士小马放下肩上的大锅,准备挖灶,突然发现军用铁锹在泥泞路上掉了,炊事班长这下急得满头大汗。老天爷似乎有心帮助解难,转眼间雨停了,我蒙蒙胧胧看到前面有个扛大锹的男子走来,正准备去求助他,连长大声吼:“站住,谁让你逞能?打仗时这里有扛大锹的农民吗?”我明白了连长的批评道理,可眼看时间分分秒秒地溜走,炊事班怎么能按时完成全连早餐?这时,副连长从后面赶过来,拿来一把满是泥浆的军用锹对小马说:“是你掉的吧,这就是武器,下次一定要扎牢点。”原来,他在队伍收容
后发现的。小马拿起军用锹使劲挖,我也帮着。炊事班长和另外两个炊事员,烧水蒸馒头,不到四十分钟,香喷喷的大馒头出锅了,全连官兵吃得很开心。
绰号“大肚皮”的老兵,一口气吃了四个馒头,见锅里还剩几个,伸手去抓,炊事班长一把抓住他的手说:“我忙到现在,还没吃呢”。大肚皮不好意思,放下了馒头,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战地野炊”的压轴戏在笑声中唱完。正当我们精神抖擞地背着行装行军返程时,迎面走来了一支男女混合的野营拉练队伍。

两个拉练部队的领导相互问候后,战士们豪爽而有趣地逗乐。
我们连队清一色的男兵,这时起精神了,风趣地和对方男兵说:兄弟,你们少喝水哟,要不然“方便”来了,可就不方便了。对方男兵豪气冲天地回答:兄弟,你少见多怪啦,男左女右,两眼向前看,回头不算男子汉。精彩的瞬间,大家都觉得行军拉练一点儿也不苦和累了。拉练结束后,我把路上遇到的趣味琐事,记在日记里,还编写了一期野营拉练黑板报。

岁月如梭,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青春活力的兵,如今都成了白发翁。可是,那一幕幕鲜活的画面,仍然在我的梦呓里放映,就像昨天发生的故事。但愿这些铭刻时代烙印的军营往事,像宝贵的精神和物质遗产,收藏于我军光荣传统的宝库,教育勉励新一代中国军人,激发他们的使命担当,强化政治和军事素质,永远常备不懈,敢打必胜,无敌于天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