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业龙:军旅摄影回忆

(2024-07-08 05:27:35)
标签:

宁业龙

军旅

摄影

光与影

我的《光与影》之路
/宁业龙(江苏)

    《光与影》,是人们对影像艺术的雅称,是摄影师巧妙运用光和影的变幻原理,强化作品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彰显艺术和情感的表现形式。
    光影融合,瞬间定格,摄影的灵魂就此诞生。
宁业龙:军旅摄影回忆
开国上将许世友视察部队(宁业龙摄)
    
    翻开中国革命历史浩如烟海的画册,张张镌刻着时代印记的珍贵照片,真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的辉煌历史,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和遗产,是教育子孙后代的形象教材。
    我很幸运,参军后的第三年,就梦幻般地跨入了《光与影》的艺术之门。
    那是1971年10月的一天下午,部队政治处一位干事通知我:明天你去师部(番号保密)参加摄影培训班,自带…
    “是我吗?”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话没听完就傻傻地回问。
    “你小子真幸运,单位就一个名额,我们都想去,查主任看上你了。”我明白是首长和战友们对我的信任和培养。
宁业龙:军旅摄影回忆宁业龙:军旅摄影回忆宁业龙:军旅摄影回忆
        左图:摄影者当年在天安门前      右二图:后勤兵刀光剑影(宁业龙摄) 

    摄影培训班的二十几名学员,来自二十几个团(独立营)单位。教员是师部的一名摄影干事。
    短短七天时间,他没讲多少摄影理论,只讲国产海鸥照相机的实际操作、暗房冲洗胶卷和印相片的技术等。
然后,每人发一个黑白胶卷,要求从拍照、冲洗、印照片等全过程独立完成后评比。
    我被教员点名表扬,算是交了个满意答卷,没有辜负首长和战友的期望。
宁业龙:军旅摄影回忆
阅兵操练(宁业龙摄)

    迈出《光与影》的第一步,我的进取心和责任感碰撞出火花,自个较劲,要在培训学员中率先在报纸上刊登新闻照片。
我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所在部队是军区表彰的先进。
为此,我三天两头背着海鸥照相机,下连队转悠,战士们和我开玩笑说:“你就别浪费胶卷了,省下来为我们拍个照寄给老娘,给你敬个礼!”
    功夫不负苦心人。一天,通讯员小李,拿着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气喘吁吁地跑来对我说:“登了,登了。”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报纸,第一版醒目的位置,刊登了我拍的“连队官兵学习《八连颂》照片。”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拿着报纸向首长报喜去了。
    初尝自已劳作的果实后,信心大振,我把追求的目标定得更高了,劲头也铆足了。
    1974年初春,瑞雪严严实实地覆盖着古城南京,报社一位摄影记者,约我协助他拍一组军民合练的军训照片。
我接到任务后,早饭没顾上吃,就驱车赶到十几里外的民兵排,组织了人员,选择了大雪为背景的特殊环境,圆满完成了军民合练的新闻组照。
    军区报纸和江苏《新华日报》同时采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接着,我又独立拍摄了几组战备物资保障训练的照片,撰写了几篇人物事迹通讯,很快被调到师部机关宣传部门,从事专业新闻工作。
    天时、地利、人和,似乎被我占全了。我所在部队,在全军和军区有影响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特多。
    我把镜头对准了他们,先后拍摄了汽车兵夜训、船舶水运、野战输油、物资押运、野战救护等组照,先后被《解放军画报》和军内外报刊采用,在部队产生了积极反响。
宁业龙:军旅摄影回忆
血染的风采(宁业龙摄)

    花香引蜂蝶。先进典型,不光吸引许多前来参观学习的使者,也引起诸多将军来视察检查工作。
    我责无旁贷地跟随摄影,先后为许世友、廖汉生、洪学智、肖华、杜平、刘西元、聂凤智、郭林祥、赵南起、向守志、固辉等几十位将军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部分见端于报纸画册。
    其中一幅《众将军视察江洪》的照片,获得江苏新闻摄影二等奖。
宁业龙:军旅摄影回忆
众将军视察长江水情(宁业龙摄)
    
    《光与影》之路,坎坷不平,一步不慎,就会“失足”。
    有一次,我花了一天时间,拍摄某部队技术革新的组照,为了赶发稿,急匆匆进暗室冲洗底片,不巧遇上停电,误把定影当显影,结果前功尽弃,后悔极了,晚饭也没吃。
    艰难之路,何止在暗房。我在拍摄军犬训练时,差点被犬伤。德国牧羊犬高大勇猛,警觉性特高。
    它见我举起照相机,又是陌生面孔,闪电式扑向我,幸亏驯导员及时口令制止。
    我为了与军犬建立友谊,连续几天跟随驯导员一起喂养、训练和溜达、游泳,这才解除了军犬的戒心,把我当作朋友,和它的主人一起,配合我圆满地完成了《神奇的猎手》组照和《报告文学》的专访。
宁业龙:军旅摄影回忆
神奇的猎手

     1984年秋天,部队组织后勤官兵大阅兵。预演时,我现场跟拍了几个小时,冲印后自已觉得很不满意。
    我翻阅了多期《解放军画报》,学习借鉴了几位专拍军事阅兵的典范作品,反复琢磨拍摄阅兵的站位角度、光线运用、动体抓拍、整体队形和人物特显的技巧,终于明白《光与影》的魅力所在,为正式阅兵的成功拍摄,打开了创新思路,获得了异常效果。
一组后勤官兵的阅兵照片,印发部队后,得到一致好评,部分照片还被报纸刊物采用。
    后来,我总结撰写了《论军事摄影的线条艺术》《采撷战士生活之美》的论文,荣幸出席了全军第一届军事摄影理论研讨会,并收入专集出版,部队为此给我记了三等功。
    学无止境,路无终点。我又在新闻摄影的基础上,探索艺术摄影之路。自学了《摄影美学》《动体摄影技术》《摄影创作技能》等教科书,先后创作了《巧手绣新风》(入选全军摄影艺术画册);《补课》《手足情》《积与累》(获全国主题赛优秀奖);《节日之夜》《神奇的猎手》《战地天使》等二十多幅作品,参加军内外摄影展览,我也荣幸加入摄影家协会,入选《中华摄影家大辞典》。
    当今,进入电子时代,科技与艺术的结合,A技术和虚拟制作技术的应用,使影像(特别是摄影)的画面和内容创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才能跟上新时代《光与影》的步伐。

                    (图片由作者提供)
                         2024.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