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在山水间
宁业龙(江苏)
前不久,某媒体记者,在一座名山旅游景点,以“五岳”的提问,即兴采访了十几位年轻的游客,无一人答全,有的游客开口就说黄山,记者只好忍笑采访下一个游客。
“五岳”回答不出或者说错,不能简单与知识浅薄划等号,更不能一笑了之。
近年来,旅游业在华夏大地快速兴起,游山玩水,已成中国老百姓生活质量提高的一大标志。
但是,值得商確的话题:旅游景点组织者,偏重于人造景点的渲染,无故地增加许多与名山名湖毫不相干的“到此一乐”新玩艺儿,吸引游客的眼球,耗费游客的精力和财力,更糟糕的是,把游客本来的意图引领偏了,掩埋了大自然山水之间蕴藏的“大智”。
这倒使我想起方志敏同志在《可爱的中国》里写的一段绝句:“不但是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与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可以傲睨一世,令人称美,其实中国是无地不灵”。
正是基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酷爱,不得践踏,他才能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美丽的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依存的基石,是陶冶情操的源泉,是增长知识的大课堂。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人,往往是同他们广泛的旅行和对大自然的观察欣赏分不开的。古今文人墨客,踏遍华夏大地的名山大川,汲取自然营养,激发聪明智慧,写出无数流传千古的绝句和文学名著。
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二十二岁就开始周游祖国山河。
据载,光他深入考察过的洞穴就有一百多个,他留给我们的《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奇人奇书”。
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许多与名山大川有根源关联。五岳(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自然景观风格各异,文化积淀声名显赫,本身就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加之历代帝王祭祀封禅,佛教和道教修建的佛院和道观,更增添了五岳的威严与神秘。
在古代,人们无法用科学观认识自然世界,为祈求平安和风调雨顺,消除水患灾害,只能将自然地理与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把我国四大淡水湖与古代四大神兽对应,洞庭湖对应“青龙”,鄱阳湖对应“白虎”,洪泽湖对应“朱雀”,太湖对应“玄武”,萌发“天相警示”等愚昧想法,这与世界诸多民族崇拜图腾是相通的。
时代推演到今天,科学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巨大动力。常言道:“近山者仁,近水者智,纯净的空气,灿烂的阳光和晶莹清澈的泉水,不仅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人的气质和性格。山是静的,那坚实稳定的形体,清新爽快的气氛,能够陶冶人朴素忠诚的情操;水是动的,那千变万化的姿态,能启发激活人的智慧。
当你置身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之中,当你登上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融合一体的“四绝”黄山时,你能不心旷神怡,感慨万千。
今天,我们激情遨游祖国名山大川,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不能满足“到此一游”,可以借鉴《跟着课本去旅游》、“读着唐诗看山水”的做法,出发前做点资料准备,到现场多看多问多思考,把自己置身于山水田园之间,了解所到之处的历史演变和文化遗产及风土人情,从中汲取知识营养,用山水田园之“智”洞开大脑,为祖国未来创造更灿烂的现代文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