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业龙:我与《柳堡的故事》结缘

(2023-07-03 14:19:33)
标签:

宁业龙

纪实文学

电影

柳堡的故事

【纪实散文作品】
我与《柳堡的故事》结缘
/宁业龙(江苏)

    前些日子,部队老战友相聚,古稀之年的退役老军人们,激情演唱和演奏了多首红色经典老歌。其中一首《九九艳阳天》,勾起了我烙在心灵的回忆。
宁业龙:我与《柳堡的故事》结缘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想来把军参,风车呀跟着那个东风转,哥哥惦记着呀小英莲……”
宁业龙:我与《柳堡的故事》结缘

   这首家喻户晓、男女爱唱的“红色爱情经典歌曲”,名叫《九九艳阳天》,是电影《柳堡的故事》的插曲,也是主题歌。明洁流畅的音乐旋律,悦耳怡心,委婉动情的抒情效果,旷胸动人,且久久萦怀不去,植入心灵。这首歌自1957年随电影广泛传播起,已整整唱了66年,我也跟着哼唱了这么多年。歌曲和影片中荡漾着浓厚真挚的军民鱼水情,年轻男女对革命的忠诚和彼此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个农村少年。特别是我18岁那年重看这部影片,激情萌动,把自己“看”进去了。影片中的苏北水乡,那小河、轻舟、木桥、杨柳、麦苗、蚕豆、油菜花等,构缀的优美田园画景,仿佛就是我家乡巢湖之畔圩区景象的鲜活映照。听着听着也就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十八岁的哥哥呀想把军来参,”嘴里哼着,脑里想着,心志动了。第二年也就如愿参军入伍了,开启了我的25年军旅生涯。据我所知,与我同心同路的人,尤其是革命老区和苏北宝应县柳下河一带,李进和二妹子成了青年男女的榜样和偶象。曾经一度,这里男女青年岀现报名参军热。
    从农村到军营,我看这部影片不下十多次。早期乡下放的影片是16吋的黑白片,用今天的审美理念去评价其演员表演和摄影、美术、剪接等方面的技艺、效果,不免尚存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缺失,但它绝对是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轰动性杰作,教育感化了几代人的革命觉悟和人生观、爱情观。这部影片承载着中国电影史上的多个“第一”:新中国第一部描写现役军人的爱情故事片,可谓“破天荒”之作,也是公认的军旅片经典;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王苹用力倾情的处女作,她以精细的女性视角、柔婉的表现手法和新颖的电影语言,展示了20世纪40年代战争中的中国年轻军人和农村姑娘的青春理想与革命激情、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尤其是把“二妹子”这一角色塑造得自然天纯、细腻丰满、真实感人,最能打动中国电影观众的东方式审美心弦。第一次“触电”饰二妹子的话剧女演员陶玉玲,首次演绎乡村姑娘的革命爱情。村姑形貌的质朴与秀媚,爱情恋意的传统与柔婉,在银幕上标立出一个清新亮丽、丰腴憨态、貌美如花、楚楚可人的乡村秀女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国观众的“红色恋人”而红了一个时代。
    《柳堡的故事》电影文学剧本是著名作家、艺术家黄宗英根据胡石言同名小说改编的。胡老是教我创作、导我成长、引我走上文学创作路的前辈和导师,这便是我要写这篇短文和百看不厌这部电影的动力和因缘。
宁业龙:我与《柳堡的故事》结缘

   然而,时过境迁,我的恩师胡老,他已告别人世,走得那么仓促,那么静悄悄。我得到他老人家不幸去世的消息在外地出差,没能赶上参加导师的遗体告别,这是我一生中的最大遗憾。朋友宽慰我,有一种补救方法,写篇祭文以追忆逝者,告慰亡灵。可是,评赞胡老的文章太多,而且都是文学大家、著名影视评论家。如徐怀中先生、陈辽教授等对胡老的为人为文的高尚品格,以及对军旅文学事业的巨大贡献,都已作了充分的理论、评估和推崇,备微极致。著名作家黎汝清曾激情高亢地肯定和期待:“他的作品和舍已为人的品格将长留人间”。
       尽管名家有言如此,但我还是斗胆几句。“十八岁的哥哥呀想把军来参,”虽说这歌词唱的不是胡老自己,然而小说、影片中的那个“哥哥”却投射出他的生活经历和身影。胡老告诉我,他参加苏北新四军当年正是18岁,革命风雨洗礼了他,生活经历感化了他。战争一结束,他就开始创作《柳堡的故事》。这部轰动当时文坛的中篇小说于1950年发表,是年先生才25岁,小说里反映的正是他的军旅生涯的观察、体验与收获。
    新中国成立后,胡老是位敬业爱才、卓有建树的领导,但在我眼里,他更是位阅历丰富、作品硕多的作家。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胡老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文学造诣。就小说作品序列,继《柳堡的故事》后,又有《漆黑的羽毛》《秋雪湖之恋》,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胡老也是散文大手笔,《绘蓝图的人》《自由平等车》等,即为广泛关注,好评如潮。胡老是个特别关注军事题材的作家,他先后与多位老革命家、军事家合作编撰的《毛委员在连队建党》《古田会议后的一个连队》《万源保卫战》等,都被收入经典丛书《星火燎原》。胡老还组织编写和修订《百万雄师下江南》《决战淮海》等,主编了《新四军故事集》《陈毅传》。胡老就是在主编《陈毅传》的过度劳累中病倒的。然而,他仍旧在医院病榻上坚持写完了他对《陈毅传》的总结与体会,并向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呈报了《对编写元帅传记的意见》。
宁业龙:我与《柳堡的故事》结缘

       胡老是位令人敬仰的文学名家,更是位慈祥细心的苗圃园丁。1985年,我当时已是南京军区小有名气的新闻干事,是解放军报的通讯员,但一直没有涉足文学创作。那年秋天,为迎接建军60周年,总政文化部要求和组织各大军区文化部编创军事系列文学丛书,军区文化部交给我一个创作题材:即写一篇全军有名的军犬训练队队长的报告文学。接此任务,我喜忧参半,所喜是有幸触及文学之门,所忧是曾未涉足文学创作。任务下达卸不得,机会可贵弃不得。想来想去,于是下定决心啃这块“硬骨头。”首先是赶往军犬队,跟军犬和军犬队官兵一起生活,日夜摸爬,朝夕滚打,每天是一身泥土,浑身臭汗,如此半个月体验,而后闭门一周磨出个2万多字的文稿送交军区文化部创作室。审稿意见是:“此稿只能定为长篇人物通讯,与报告文学差距较大。”我岀了一身冷汗,天啦,什么叫报告文学?当我沮丧地从创作室惶惶退出时,便开始怀疑自已不是搞文学创作的料子。就在我一步一步低头下楼梯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宁干事,胡主任叫你来一下”。我怀疑听错了,军区创作室主任胡石言?他是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又不认识我这个无名小卒,怎么会叫我?我胆怯怯地走进了胡老的办公室,恭恭敬敬地行了军礼,胡老语气温和地召唤我坐下,又认真仔细地翻阅了我那不成熟的稿子,大约过了十几分钟,他把批注修改的意见和我的初稿一同交给我,让我回去再修改。我太激动了,手心的汗和脸上的汗都冒出出来了。胡老笑了笑说:“你才走这条路,多走几次就慢慢熟了”。
    胡老这句话,我一路走一路重复地念叨。就这样,我有幸成了胡老的学生,在胡老和创作室徐志耕老师的精心指教下,一稿,再稿,三稿,终于改出了受胡老肯定为“不错”的第四稿,被编入纪念建军60周年的报告文学系列丛书《我们面向太平洋》。这篇题为《神奇的猎手》报告文学作为我的文学处女作,对我以后一步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从此,我便大胆地学写散文、小说、诗歌、编创影视文学剧本等,近百篇被媒体采用,荣幸步入“作家”之门。
    胡老,您辛勤载培育苗几十春秋,如今桃李满天下。中国当代文学史铭刻着您的功勋和业绩,我们这些后生铭记着您之师恩和教诲。把《柳堡的故事》精神传承给子孙后代,让《九九艳阳天》的优美弦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久久回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