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与文史系列讲座(125):臧克家重读《岳阳楼记》

(2012-07-13 02:38:00)
标签: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春和景明

御街行

宋史·范仲淹传

校园

分类: 国学素养(分享)

 

重读《岳阳楼记》

 

诗文欣赏

臧克家

 

 

 

我国许多名胜古迹,不少是因为作家的文章而驰名古今。

    岳阳楼,如果没有范仲淹的一篇“记”,恐怕不会这样声名赫赫,为人所称道。

    我十一二岁,未入初小之前,就在塾师和家长指导之下,熟读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六十多篇,都能成诵。当时虽不能完全理解它的含意,吃透其中情味,但暮年回忆起来,记忆犹新,得益极大,对于我个人散文写作,也起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我一生足迹半天下,除坐火车经行,没到过湖南。但是对于洞庭湖、岳阳楼,却神游已久,这得感谢孟浩然“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而范仲淹写景入画,抒情感人的《岳阳楼记》,使这些胜景,远去千里,近在眼前,虽然相隔千年,而它们美丽的影子在我心中永远鲜亮。

    六十多年前,读了《岳阳楼记》这篇名作,而今晚岁重读,如晤故人,童年时读它的情景,再次来到心间。

    当年读这篇名作,只觉得它写景写得美妙,对于写登临者的不同感受和心情,就不甚了然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在稚年,也颇欣赏作者的气度,可是对作者的生平,并不清楚,这样作品与人分开,就不能彻底理解这篇名“记”的意义了。

    今天大略知道了范仲淹所处的时代背景,读了宋史中他的传记,对他的人格和性格,心中也有了个轮廓。心灵交通,旷代而相感,这对于欣赏他的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意义。读其文,不知其人,可乎?

    《岳阳楼记》何为而作?是为了登楼远望,描绘眼底的风光吗?

    这篇“记”,在写景状物方面,确乎是生动微妙,引人入胜。但,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作者的表现手法与王勃和苏东坡有所不同。他没有象《膝王阁序》那样,一开头先虚写一笔“南昌故郡”的地理形势:“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也不似《超然台记》,来个四望:“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现”,“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若城郭”,“北俯潍水,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把他的文艺摄影机的镜头对准了“洞庭一湖”,不但使景物特色集中而突出,省去了散漫平铺的枝蔓之笔,也使后边展开的慷慨抒情,有了前题。他笔分两杈,由景入情。先大力状写洞庭湖以及与湖映衬的山岳,阴暗凄惨,悲切动人,而会聚于此的“迁客骚人”,本来就百事逆心,怏怏于怀,楼头举目,情与景谐,“满目萧然”,能不“感极而悲”吗?

    这是一种景色,一种情怀。它令人兴怨,令人同情。作者笔头一掉,景色陡然由“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惨状,转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佳境,使人陶醉于大自然风光,而“宠辱皆忘”。前边的那一大段文章,那种凄凄惨惨凄凄,使人惊心动魄,深深赞叹作者淋漓尽致的雄健笔力,它象苏辛的词风。这后一段用工细的柔翰,写景如画,微妙清丽,如词中的婉约一派。我少年读此文,对于这一段特别欣赏,它不但有“色”,而且有“声”,这十四个四字排句,诗境画意,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令人心旷神怡,使我击节赞赏。

    这两大段文章,相互对照,前后映衬,越显出它们的引人魅力。

    同样是赋体,而写景抒情的表现不同。

    王粲的《登楼赋》,是大大有名的。他开头就表明:“登兹楼以四望兮,聊假日以销忧。”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发泄他对乱世的感伤,有志不遂的感愤,寄人篱下,忧思怀乡的心境。

    这近似《岳阳楼记》第一大段的“去国怀乡”的情绪。不同的是范仲淹是假设“骚人迁客”,而王粲却是直抒个人。范仲淹是一悲一喜,而王粲却于悲感之中,略带点闪烁希望的微光而已。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景抒情,一派欢乐景象,通篇用二十个“也”,一气呵成,如珍珠串联。“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严穴瞑”的“山间朝暮”之景,肖妙可人;“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山间之四时”,令人神往而心倾。

    作者自号“醉翁”,而“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间对酒,宾客相从,鸣声上下,禽鸟同乐”,这不象《岳阳楼记》第二大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沚汀兰,郁郁菁菁,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吗?景色耀目,欢娱动情,读到这里,谁不能“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对于《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这些写景抒情的段落,儿时朗读,百遍如新,沉醉其中,如饮美酒。今日重读,依然如此,佳作不朽,万古长青。

    范《记》的两段迥异的描绘与抒发,如双峰对峙,而突出末节,一柱擎天。读到这里,才知道上边的两大段文字,原来是为这末尾作映衬。这个结穴,才是作者主意之所在,也就是此文之所为而作。作者从两种自然景色的描写,引出一忧一喜的两种心情,又从这种忧喜,兴起与之不同的古之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不计个人。把这种宽大胸襟,高尚抱负,熔炼成为两个千古生辉,鼓舞人心的典型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义多么伟大,志趣多么崇高呵!这是作者的人格的写照,思想情感的结晶。他,我们的作者,出将入相,以天下为己任,屡遭贬抑,列入“朋党”,而壮志不衰。居官身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泛爱乐世,士多出其门”。“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宋史·范仲淹传》)

    有了这样崇尚的人格,才能写出这样动人的文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原发自作者之心,出于作者之口,但文章里把它推到“古仁人”身上去。这是伟大的谦虚,这样也使文章避去直接言志而推开一层,使意义更委宛,更幽深。

    从文章的结尾,我们再回头看看它的开头。这样可以看出整篇结构的完整性。

    《岳阳楼记》一开头,用了十个句子,对为什么写此文,作了个简要交代。这十个句子,从本身看来并无特色,但认真想想,它确是必不可少的。它表示,这不是作者有意要作这篇文章,因为被贬谪而来的友人滕子京重修了这座楼,“属余作文以记之”。这十句,事实上等于一个小序。上面说明了“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所以自己写这篇《记》,不过追迹“唐贤今人”而已。并不敢自居高明。另外,岳阳楼的“大观”,不一一去描绘,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作刀锋,削去繁枝乱叶,然后抓住两种典型景色,兴起两种感情,使重点突出,要言不繁。

    范仲淹是卓越的政治家,也是卓越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写得好,这篇《岳阳楼记》为历代读者所称赞。解放后,各种历代散文选、中学语文课本,都选了它。此外,他写的《严先生祠堂记》,也是极有名、极动人的佳作,结尾四句歌子,我百读不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作者以此推崇严子陵的情操,我们又可以从中窥见作者的胸怀。

    范仲淹的词,写得情意柔美婉约动人,《苏幕遮》、《御街行》都是名篇,历代词选中都有它们。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写得多么感人肺腑啊!

    “碧云天,黄叶地”,也是《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之所本。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源于此。

    有的评词的人,说什么“范文正公,司马温公,韩魏公,皆一时名德望重,范《御街行》……,人非太上,未免有情,当不以此叹其白壁也。”

    评诗论文不能带头巾气。有人指责陶渊明怎么会写《闲情赋》一样,好似政治家就不应该写抒情诗词。苏辛是豪放派词的开山祖,不也写了温情脉脉之作吗?

    范仲淹是政治家,是将军,是散文家,也是词人,从《岳阳楼记》中,就可以看出盎然的诗情,精美的辞彩。

    (题图  李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