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体会方差刻画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例说)

(2017-06-06 12:12:22)

  体会方差刻画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例说)

 

                         黄山市祁门二中    汤惟宁

 

从“体会”语用说起

    在备课中,教师经常使用“了解”“掌握”“理解”“体会”“领会”“运用”等,来说明自己主持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文的题目,来自人教社2011版八年级《数学(下)》,第126页练习1(用条形图表示下例各组数据,计算并比较它们的平均数和方差,体会方差是怎样刻画数据的波动程度的:……)

在完成这一道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的究竟是什么?首先,给的四组数据没有背景;其次,学生在完成(赶作业)时套记、运用公式计算,从核对的结论中体会最直接的是平均数都是6,方差分别是(可以是):04/744/754/7;再次,是要说出,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这样“体会”出的究竟是什么虽然难以概观,然而,在我们看来,是在套用公式中,掌握公式,获得准确的数值,进而对事情写出稳定与否的评价,可以说,通过练习,学生多是在记识与运用公式上做巩固与熟练化的学习活动。与“体会”方差的构成及作用的合理性无关的体会。我们同时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55页有顾虑——“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方差?”——才是更深入的“体会”。也因此,我们这节课的创意、教学设计与活动安排,可以说是体验式教学的努力,可以说是对讲授式教学的反动,也就是在课堂上,通过具身性的——班级两同学的八次单元测试数据(事实)——的考查、评议来展开的(“说好”),在展开中不仅是体验、领会单一要素统计量(初识与构造方差),更是相互观照与自我观照的,是还原班级教学文化生活本已意义的。

把“实际问题情境”变为处境(实境)的教学过程

“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了解方差的统计意义并运用方差解决问题。”(人教社2011版八年级《数学(下)》,第124页)围绕着“实际问题情境”,不仅是个表述语用的问题,在“情境教学”的理论背景下,人们一直在借用这一专名说明教学情况(或情境),然而非常习常化地沿习成了客观化的立场,以巩固教学认识论的现代理论传统。(这其中的忧虑不展开了)课本上,“实际问题情境”的选例是农科院选种的实际、舞蹈团选身高的实际等等,这些“实际”与处境(或生活世界)的距离有多大,也是教师们无法料想的事,也因此,我们在秉持实境的教学立场,在原初体验中联系主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联系观念、经验与理念的世界(及判断)的建构过程,也就是努力地回到事情本身,在“道说”(或叙述)中“看”我们的教学。显然,以下的教学活动,是不能止于“了解方差的统计意义”的,也已经不是对象的意义所能涵盖的东西了。

我们的教学活动展开

   (一)铺垫——板书课题,直面数据(学生成绩)

没有习惯性地复习活动环节,教师直接写在黑板上——数据的波动程度,也不对关键词作注重性的说明,同时,让学生花两分钟“浏览”课本,准备“接招”。(这其中,是有已往的读课本,理解关键词的教学活动习惯支撑的,有着倾听与分享学生流露的教学文化支撑的)之后,在黑板上写下甲、乙两名同学的八次单元测验成绩及折线统计图:

甲:85    92   90   75   74   88   79   81    

乙:80   78   89   84   81   89   72   91

教师课堂独白式的流露:这几天我们都在研究数据,处理数据,理解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统计含义,并在有点烦琐的演算中,获得统计量,用统计量使一些事情得以获得说明。我在想,什么时候我对数据有“热情”呢?与你们班主任一样,拿着那张“要命”的考试的统计表看来看去,以数据为证据,班主任找你们各自谈话,帮你们找问题,找原因,你们自已也“比来比去”,对自已、对他人的学习情况做些反思性的判断,包括你们的家长,他们说的话(评价),真的有说服力吗?

看到数据,我们能说些什么?所以,上课前,我从这学期单元测验统计表中,选了两名同学的成绩,你们试着说点什么,一定要调动你们看数据的本领和经验,看看能不能指示出这两个同学的问题与情况,对他们形成自我评价有帮助,促进他俩的学习。也可以更简明地“说好”,但一定要有据来说。

(二)交流与评议——结合三个学生的有据结论

A同学:我发现他们的平均数一样,就看中位数,发现甲同学是83,乙同学是82.5,所以,我认为,甲同学更好。

B同学:我也发现他们的平均数是83,所以,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数,发现乙同学的成绩更好。

C同学:发现平均数是一样,我就定了85分这个标准,发现甲同学有四次达到85分,而乙同学只有三次,所以甲同学更好。

D同学:在平均分相同的情况下,我看到甲组数据的极差是8,小于乙组,所以,我认为甲同学的成绩更稳定。

教师结合学生的表达(表现)进行评述。A同学,第一个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好”,我不知道当事人是否能接受这一评判——“更好”,如果是班主任基于他的思路获得这种判断,真的是对的吗?先不看结论,我觉得A同学,调动了自己的感知与认知,在平均数一样的情况下,他考虑了刚学的中位数、众数。试图用这些知识说明情况。觉得众数不起作用,放弃了,而找到中位数,就有了区分,有了结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用数据说话,但正确与否还得多考虑,我们总是想知道事情的“真相”。B同学,想法独特,让我们联想到很多比赛为什么要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这一策略,是保证更加“客观与公正、公平”的努力吧?显然,他的结论与A同学不同,你们究竟觉得谁是更确实的评价呢?值得注意的是,B同学有意排除了极差的影响,有“波动”下稳定性的思考,也回到平时我们评价说“某同学成绩稳定”,稳定是一种“好”,但不是“好”就是稳定性,要注意。所以,C同学的“好”就更有趣了,她拿出了一个高标准“85分”来对照波动,这也是我们的常法(看待),你们觉得有道理吧?

我想,现在最受折磨的是看到分数,知道自己在与人比的两个同学(大家还在猜测是谁吧),而且要接受评价。其实,评价是危险的,我是不能轻率做出“更好”的判断的,既使有结论,我还是不能肯定谁“更好”。所以,今天的课只是学习数学家是怎样设计出方差模型,来获得数据的稳定性的统计量(方差)的,怎样来刻画数据的波动的大小的。最终,也是在科学家的眼里,谁的成绩更稳定。

(三)怎样引出方差的定义与模型的(“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方差?”)——顺着C同学的原初体验(教学的起点)

   教师讲述:今天的课题是“数据的波动程度”,从“波动”一词,我们感知到波动的存在,折线图像波浪,学习成绩不稳定也像波浪一样。生活中,我们总有想法,想知道谁更稳定,也就是波动程度的不同。数学家们是怎样找到统计量(方差)来刻画数据的波动程度的呢?也许,最初的想法与C同学一样,找到一个标准数85来参照的,像波涛起伏时,我们用海平面做参照,那么,C同学为什么不用8482呢?也许,C同学有意定了个高标准(有其合理性),但获得的结论就会引起争议,同学们想想看,数学家要找那个“海平面”(标准数),应该定多少呢?——答:平均数83。实际上,数学家就是定了平均数(以平均数为标准),把每个数与平均数的绝对差保留下来,再取平均,用获得的这样的量来刻画数据的波动程度,他们是这样做的……,(通过微课视频,学生观看讲解方差的定义及公式)下面,我们用方差来考查一下甲、乙两同学和成绩,来判断一下,谁的成绩更稳定吧?(紧接着,学生根据方差公式分别测量出甲、乙两同学成绩的方差值,并比较)

对“体会”的内涵的再思考

就教学方式而言,教学理论界也就讲授式与对话式教学进行了长期的价值争辩,教师们也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依托教学的讲授式传统,有限地尝试对话教学方式。以上教学的展开可以看做是兼顾讲授的对话式教学的一例。人们总是有理由声称自已在进行体验式教学,这并没什么不妥,因为教学总是与体验相伴的,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展开,我们认为,学生直觉到的数据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数据组,而是启动了学生原初经验或背景能力的,经由知觉组织从原有构成成份中突现出来,有一定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对象,不同于八个盒子里放着相应数量的黄金所具有的统计意义,也就有了事物“稳定性”这一主题的原初经验直觉背景,进而有了整体意义上的波动程度这一直观主题,有了比较波动性大小的需要,可以通过视觉区分波动性,也可以通过听觉区分波动性,才有了后来的用抽象的数字符号来区分波动性的可能。这样看来,在原初体验中的学习主题就不是方差,而是波动性的存在及特征,以及刻画波动性的、有一定组织水平的原初机略的启动,到融通方差的学习的可能。

基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与反思,我们认为对话式与讲授式的教“方差”,有以下几个显著的教与学的蕴含的可区分:

第一,              讲授式,回答了“什么是方差?”;对话式,引起或回答了“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方差”;

第二,              讲授式的强加主题是陌生的方差;对话式的熟悉主题是波动、稳定性,进南而是方差,具有知识的形成过程;

第三,              讲授式中,学生获得的学习体会是方差公式的作用与记识,如何用公式熟练方差值,领会值小波动大;对话式,启动了学生的原初经验,在观察数据组形态特征的挣扎中探索各种刻画“数据波动”的可能途径,在合理性中体会方差的科学的权威性。

第四,              讲授式,以定义为起点,是在认知的宏观层面展开的教学;对话式,是回到事情本身,调动学生原初经验与体验,动用已有知识、观念与机略,尝试评价,反复审核,是在感知(依直观、直觉)的微观层面展开,渐进到认知的宏观层面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