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方差刻画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例说)
(2017-06-06 12:12:22)
从“体会”语用说起
在完成这一道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的究竟是什么?首先,给的四组数据没有背景;其次,学生在完成(赶作业)时套记、运用公式计算,从核对的结论中体会最直接的是平均数都是6,方差分别是(可以是):0、4/7、44/7、54/7;再次,是要说出,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这样“体会”出的究竟是什么虽然难以概观,然而,在我们看来,是在套用公式中,掌握公式,获得准确的数值,进而对事情写出稳定与否的评价,可以说,通过练习,学生多是在记识与运用公式上做巩固与熟练化的学习活动。与“体会”方差的构成及作用的合理性无关的体会。我们同时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55页有顾虑——“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方差?”——才是更深入的“体会”。也因此,我们这节课的创意、教学设计与活动安排,可以说是体验式教学的努力,可以说是对讲授式教学的反动,也就是在课堂上,通过具身性的——班级两同学的八次单元测试数据(事实)——的考查、评议来展开的(“说好”),在展开中不仅是体验、领会单一要素统计量(初识与构造方差),更是相互观照与自我观照的,是还原班级教学文化生活本已意义的。
把“实际问题情境”变为处境(实境)的教学过程
“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了解方差的统计意义并运用方差解决问题。”(人教社2011版八年级《数学(下)》,第124页)围绕着“实际问题情境”,不仅是个表述语用的问题,在“情境教学”的理论背景下,人们一直在借用这一专名说明教学情况(或情境),然而非常习常化地沿习成了客观化的立场,以巩固教学认识论的现代理论传统。(这其中的忧虑不展开了)课本上,“实际问题情境”的选例是农科院选种的实际、舞蹈团选身高的实际等等,这些“实际”与处境(或生活世界)的距离有多大,也是教师们无法料想的事,也因此,我们在秉持实境的教学立场,在原初体验中联系主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联系观念、经验与理念的世界(及判断)的建构过程,也就是努力地回到事情本身,在“道说”(或叙述)中“看”我们的教学。显然,以下的教学活动,是不能止于“了解方差的统计意义”的,也已经不是对象的意义所能涵盖的东西了。
我们的教学活动展开
没有习惯性地复习活动环节,教师直接写在黑板上——数据的波动程度,也不对关键词作注重性的说明,同时,让学生花两分钟“浏览”课本,准备“接招”。(这其中,是有已往的读课本,理解关键词的教学活动习惯支撑的,有着倾听与分享学生流露的教学文化支撑的)之后,在黑板上写下甲、乙两名同学的八次单元测验成绩及折线统计图:
甲:85
乙:80
教师课堂独白式的流露:这几天我们都在研究数据,处理数据,理解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统计含义,并在有点烦琐的演算中,获得统计量,用统计量使一些事情得以获得说明。我在想,什么时候我对数据有“热情”呢?与你们班主任一样,拿着那张“要命”的考试的统计表看来看去,以数据为证据,班主任找你们各自谈话,帮你们找问题,找原因,你们自已也“比来比去”,对自已、对他人的学习情况做些反思性的判断,包括你们的家长,他们说的话(评价),真的有说服力吗?
看到数据,我们能说些什么?所以,上课前,我从这学期单元测验统计表中,选了两名同学的成绩,你们试着说点什么,一定要调动你们看数据的本领和经验,看看能不能指示出这两个同学的问题与情况,对他们形成自我评价有帮助,促进他俩的学习。也可以更简明地“说好”,但一定要有据来说。
(二)交流与评议——结合三个学生的有据结论
A同学:我发现他们的平均数一样,就看中位数,发现甲同学是83,乙同学是82.5,所以,我认为,甲同学更好。
B同学:我也发现他们的平均数是83,所以,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数,发现乙同学的成绩更好。
C同学:发现平均数是一样,我就定了85分这个标准,发现甲同学有四次达到85分,而乙同学只有三次,所以甲同学更好。
D同学:在平均分相同的情况下,我看到甲组数据的极差是8,小于乙组,所以,我认为甲同学的成绩更稳定。
教师结合学生的表达(表现)进行评述。A同学,第一个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好”,我不知道当事人是否能接受这一评判——“更好”,如果是班主任基于他的思路获得这种判断,真的是对的吗?先不看结论,我觉得A同学,调动了自己的感知与认知,在平均数一样的情况下,他考虑了刚学的中位数、众数。试图用这些知识说明情况。觉得众数不起作用,放弃了,而找到中位数,就有了区分,有了结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用数据说话,但正确与否还得多考虑,我们总是想知道事情的“真相”。B同学,想法独特,让我们联想到很多比赛为什么要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这一策略,是保证更加“客观与公正、公平”的努力吧?显然,他的结论与A同学不同,你们究竟觉得谁是更确实的评价呢?值得注意的是,B同学有意排除了极差的影响,有“波动”下稳定性的思考,也回到平时我们评价说“某同学成绩稳定”,稳定是一种“好”,但不是“好”就是稳定性,要注意。所以,C同学的“好”就更有趣了,她拿出了一个高标准“85分”来对照波动,这也是我们的常法(看待),你们觉得有道理吧?
我想,现在最受折磨的是看到分数,知道自己在与人比的两个同学(大家还在猜测是谁吧),而且要接受评价。其实,评价是危险的,我是不能轻率做出“更好”的判断的,既使有结论,我还是不能肯定谁“更好”。所以,今天的课只是学习数学家是怎样设计出方差模型,来获得数据的稳定性的统计量(方差)的,怎样来刻画数据的波动的大小的。最终,也是在科学家的眼里,谁的成绩更稳定。
(三)怎样引出方差的定义与模型的(“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方差?”)——顺着C同学的原初体验(教学的起点)
对“体会”的内涵的再思考
就教学方式而言,教学理论界也就讲授式与对话式教学进行了长期的价值争辩,教师们也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依托教学的讲授式传统,有限地尝试对话教学方式。以上教学的展开可以看做是兼顾讲授的对话式教学的一例。人们总是有理由声称自已在进行体验式教学,这并没什么不妥,因为教学总是与体验相伴的,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展开,我们认为,学生直觉到的数据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数据组,而是启动了学生原初经验或背景能力的,经由知觉组织从原有构成成份中突现出来,有一定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对象,不同于八个盒子里放着相应数量的黄金所具有的统计意义,也就有了事物“稳定性”这一主题的原初经验直觉背景,进而有了整体意义上的波动程度这一直观主题,有了比较波动性大小的需要,可以通过视觉区分波动性,也可以通过听觉区分波动性,才有了后来的用抽象的数字符号来区分波动性的可能。这样看来,在原初体验中的学习主题就不是方差,而是波动性的存在及特征,以及刻画波动性的、有一定组织水平的原初机略的启动,到融通方差的学习的可能。
基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与反思,我们认为对话式与讲授式的教“方差”,有以下几个显著的教与学的蕴含的可区分: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