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解释、诠释和阐释”

(2011-03-11 01:37:54)
标签:

杂谈

  关于“解释、诠释和阐释”

                              ----读陈志国《徜徉于“分析”与“诠释”的思潮之间》

                           祁门二中   汤惟宁

怎样语用“解释、诠释和阐释”

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诠释-----对一种事物的理解方式;或者是用心感受的一种方式。阐释---阐明陈述并解释解释学,又称诠释学(hermeneutics),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它也许被描述作为诠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阐释学认为,翻译就是理解和阐释的过程;也因此阐释肯定了主观存在。斯坦纳的阐释理论,提出了阐释翻译的四个过程:信赖释意、理解入侵、表达吸收和对等补偿,打破了翻译“忠实性”的神话。

以上简略地从网上找到有关“解释、诠释和阐释”的约定,在相关的循环说明中我很难明确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究竟做的“解释工作”是什么,是在什么含义中,达成了学生的理解,也就是学生能明白实际上他们得到的帮助是“解释、诠释还是阐释”。

“分析”与“诠释”

《徜徉于“分析”与“诠释”的思潮之间》可能是洪汉鼎先生《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的导读。从其中的综述:“严格说来,二十世纪主导西方哲学潮流的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运动。根据洪先生的看法,就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脉胳来说,古代哲学的重点是存在,近代哲学的重点是认识,而当代哲学的重点是意义。”这种看法,不知是否是一种共识,尤其是和罗姆巴赫的“实体、系统、结构”思想相对应。

 着眼于上述观点,我是希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能得到相应的阐释。因此注意到洪先生说的:西方哲学从古代到现当代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向。在我看来,也就是从当下中小学教师的哲学素养和知识方式来看,依然沿续着第一次转向的路径,也就是“从特殊诠释学到普遍诠释学;从局部诠释学到一般诠释学的转向”,“从个别片断规则到作为解释科学、艺术的规则体系的转向”。洪先生指其(第一次转向)消极的结果是“对真理内容的理解转变成对作者意图的理解”,就2010年全国中语会有关文本的主题讨论中,我们依然查觉到鲜明的“确定性”的寻求,也使得我注意到洪先生:分析哲学作为人类的一场理智活动,还有其研究的必要,更何况它至今还在英美各国哲学舞台占据统治地位”。当然,不是因为其统治地位,而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创新”的必要性。

第二次转向称之为“从认识论到哲学的转向”;第三次转向称之为“从单纯作为理论哲学的诠释学到作为理论和实践双重任务的转向”。虽然,这里无法说清后两次转向的实践意蕴,或是感受到具体的文化实践。但是,是针对“认识论”和“单纯作为理论”的体系理论思维而言的。这种体系理论的集大成的目的和要求,是否以我国的“教学认识论”为旨归。

为精神科学奠定认识论基础;使诠释学成为精神科学(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止步于对文本的外在解释,集中于对作者心理意向的探究;而远离对人和文本的存在方式的揭示和存在世界的阐释。

伽达默尔---作为“实践、理解和解释的诠释学”

    简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必然经历着教学生活世界的诠释,显然这种诠释本身在克服我们已经即定的“客观认识对象和普遍性寻求”的思维框架。作为实践者的教师的言述,不再仅是符合论的自我体现,可能更是生活整体的开显和阐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