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杠子头”是一种火烧(硬面饼),老胶东人都知道,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在胶东长大的中老年人很少有没吃过的。中年吃是“越嚼越香”,老了,牙口不行了,还要像磨牙似的,一层一层地吃,就是为了咀嚼出岁月的滋味、咀嚼出当年那份情感。
2011年2月12日,正月初十,俺在龙口想要买些北马的杠子头火烧(龙口人都知道,北马的杠子头做的最好),和买的海鲜干货一同发回重庆,俺在重庆的老母亲还念着这一口。可是所有卖火烧的店都不开门,要等到正月十五以后。朋友允魁贤弟真是铁肩担道义,想俺之所想,急俺之所急,马上安排龙口海湾大酒店的面点师傅现砍了几十个烟台上校(商校)杠子头火烧。

和允魁贤弟在海湾大酒店大堂。

面点师傅六十多岁了,早年在烟台商校(烟台的厨师培训基地)学习过,现已退休,又被反聘回酒店砍火烧。

其实正宗的杠子头不是烟台的特产,而是清朝末年潍坊潍县城西留饭桥一带乡村流行制作的一种伙食。这种伙食和面时1斤面加3两水,揉不成团,便用枣木杠子压,“杠子头”的名字由此而来。因为保存时间长,周围出远门或赶考的人,特地去买来路上吃。后来,这种伙食的制作方法流传到胶东沿海特别是荣成石岛一带渔村,受到渔民的欢迎。后来渔民们发现,杠子头被海风一吹,硬得咬不动,便加上糖和油,制作成为“糖酥杠子头”。
“糖酥杠子头”在烟台出现,大约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由荣成籍的面点师曲永伦将其引到烟台,起初是用土炉烤,数量非常少。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烟台商校中餐实习部成立时,曲师傅对杠子头进行了改进,砍上花边,盖上印模,并改由烤箱烤,受到市民青睐。当时,商校一天只能作5000多个“糖酥杠子头”,市民要买,还得限量,批条子,一次只批10个。

“糖酥杠子头”的特点是面硬,有嚼头,缺点因为是“戗面”,凉了回锅不好吃。于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有饭店又对其进行了改良,即用发面代替“戗面”,凉吃也可以了。

用刀砍上花边,所以,业内人士把做火烧说成砍火烧。

一个烟台上校杠子头火烧就这样砍出来了。烟台上校火烧,是俺命的名,烟台人都叫“商校火烧”,俺认为叫不响,取谐音,叫“上校火烧”,响亮、大气。

下一步就是进烤箱烘烤。

随着饮食的多元化,“杠子头”对于人们的意义,已不只是单纯填饱肚子的伙食了,而更多的,是一种怀旧情结,对俺们漂泊异乡的胶东人,在某种意义上,它就是故乡,它承载着俺们的乡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