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邑】悦来古镇(2)-雪山下的古街,生生不息

标签:
四川成都大邑悦来古镇雪山下的古街生生不息 |
分类: 我行我走 |
时间:2021年2月20日
地点:四川成都-大邑县悦来镇
走到悦来正街尽头的议事亭,拐入斜江河畔,去寻悦来古镇的另一条老街—河坝街。
映入眼帘的这棵高大“皂角神树”尤其显眼,不知它神在何处?问了当地人,口音太重,没听明白。许是年代久远树龄超长,又或许是给过乡民们某种庇护吧。
真正老旧的房屋,如今只剩下架子。
木头挑梁又当柱,竹条编就镶成墙。
横跨斜江河的鹤松桥,初建于1929年,毁于1931年洪水;再建于1948年,再毁于2011年洪水;2018年众筹修建时,当地居民牟家鸿捐赠了这块初建此桥时的牌匾。
重要的不是鹤龄桥本身,而是这块距今已92年的牌匾所诉说的沧桑历史。
跟悦来正街相比,河坝街更原汁原味,更能反映古镇的民居生活。
虽然墙体因加固失去了原来的样子,但这扇门却是原浆原味。
这个用木头和竹条做成、补丁摞补丁的农具,早已没了用武之地,只得靠在墙角充当回忆的道具。
张夫子庙,又叫火神庙,是悦来古镇居民为纪念清末一位姓张的善人而修建。张夫子曾是双流县令,曾捐银为遭遇火灾的悦来古镇重建,倍受当地人尊崇,特建此庙纪念他。
我们到的这天闭门,无缘进去参观,据介绍庙里面还有两尊张夫子夫妇的塑像。

“深挖洞,广积粮”为当年所书,只是刷新木板填现字迹而已。



这些绘画自然是后来所绘,为了烘托古街的时代烙印,似乎画功稍欠。
雷锋与“为人民服务”曾经火红了那个年代,虽然形式不重要,但精髓应当世代相传。
28圈的自行车,条纹运动裤,还有燕舞录音机,那是火红的青春。
曾经的时尚已然不新鲜,但浓烈的记忆却温暖了整整一代人。
孩子们在小小年纪能自发学会26甚至28圈的自行车,摔多少跤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哪怕蹬半转,也要放敞坡,那个欢畅啊!哪是现在抱着手机的童年能比拟的?
把回忆的渡船,开到童年的港湾,那里除了铁环、跳绳,还有纸飞飞儿……

能够持续豪迈的,除了奔马,更有伟人的诗词!一起走过万里征程和峥嵘岁月!
到今天,这种精神依然是一种激励!
好久不见,这个散落民间的简易食槽,里面放的玉米粒,旁边还盛有一盆水,家养的鸡自会去吃食和喝水。
吃粮食并散养长大的鸡叫土鸡,不管是烧、炖,还是凉拌,味道那叫一个鲜美。而喂饲料且圈养的鸡叫肉鸡,味道很柴,跟土鸡没法比。
晒干的丝瓜,民间称为“丝瓜布”,用来洗碗刷锅,功用堪比钢丝擦。
自行晾晒草药,也是小镇居民的一大特点。
各种方式的自制晾晒咸菜,是小镇也是老年人的生活技能。
这个画面是在悦来镇的另一条街上拍到的,这是掰掉儿菜的菜梆,估计是供给专做咸菜的厂家,或是自身在批量生产咸菜。
古街依然生活着不少原住居民,在悦来正街,遇到一家人正在聚餐。
这个抱膝二郎腿的坐姿,好亲切。
在四川,民间有种说法,老年人打打小麻将可以预防老年痴呆。
麻将正打是四家,所谓“三缺一”就是指四家,也可以打三家,还可以打多家。
有家常就拉,没话就呆着,时光就是这样慢慢度过的。
跟屋子一起老去的,还是屋子的主人。
白发的踯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归宿。
貌似婆婆在糊什么东西,亮点是锅里的自制浆糊,现在已很难见到。
当这个画面映入眼帘,瞬间被深深打动。
婆婆年事已高,还能戴着眼镜看大部头的纸质书。
她有一颗沉静的心,丰富的情感,清醒的大脑。
反之,比婆婆年轻许多的我们,都在浮躁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