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摇篮》,重温42年前的经典影片

标签:
《啊!摇篮》上影厂1979年谢晋祝希娟张勇手 |
分类: 读书观影看展 |
这段时间,陆续看过几部老电影,一直没有写字的欲望,而《啊!摇篮》却激起我的强烈共鸣,想要书写自己的观感。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上影厂拍摄,谢晋导演,祝希娟、张勇手主演,1979年上映。影片讲述了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一支来自延安的保育院,40个孩子离开亲生父母,由保育员带领从炮火中安全撤退到安全区的故事。

这不单纯是战争片,也不单纯是儿童片,而是在战争背景下的儿童情感片。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经历,有的父母均已在战争中牺牲成了孤儿,有的父母都在前方打仗,有的是母亲被打出家门后在保育院出生。
孩子从2岁多到6岁多,坐在马背驮着的竹筐里,艰难地行进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他们是革命志士的后代,也是祖国明天的希望,保护好他们,是对前方官兵的激励和支持,也是维护祖国建设的后继力量。

李楠(祝希娟饰)是营指导员,把她派去带领保育院,她起初并不情愿,她志在前线,直到她慢慢了解到孩子们的身世、保育员的故事,以及在同孩子们的相处中慢慢产生感情之后,她才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她原本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婚后因生了个女儿,女儿被害身亡,她也失去了再做母亲的权利。因为跟孩子们的相处,让她不再那么偏执,重新激发出藏在体内的情感和母性,开始追求新生活。


就是这个叫亮亮(央拉饰)的孩子,唤醒了李楠母性的柔情。李楠初次见到亮亮,是在亮亮妈妈身负重伤的担架旁,此时的亮亮爸爸已在战场牺牲。在撤退过程中,脆弱的亮亮一路满怀希望地想念妈妈,殊不知,他妈妈的名字已出现在阵亡名单中。李楠的温情让亮亮产生了深厚的母子情谊,最终难舍难分,由李妈妈变成了真正的妈妈。

记得小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就是这部电影的插曲,那个打月饼的爷爷便是剧中保育院的厨师罗爷爷(村里饰)。
他关心晚辈,爱护孩子们,不顾个人安危独自去山里找水。和蔼的罗爷爷在孩子们的歌声中,躺在柴堆上安祥地闭上了双眼,这个场景太揪心了!

担任护送保育院的丁大勇(张潮饰),原是萧旅长的警卫员,原来也和李楠一样,不太情愿,但他最终还是服从命令,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保育员中,年仅14岁的湘竹(马晓晴饰)是一个孤儿,她是大人眼里的孩子,是孩子们眼里的大人。她是这部电影里的一个亮点,积极阳光向上,小小年纪,干活利索,最后为保护孩子们,在战火中倒下了。
马晓晴的表演如缀在清凉夜空的一颗新星,让人眼前一亮,稚气又可爱。

在战火中掉队的文工团员梁艳(张瑜饰),中途加入保育院,在保护孩子们撤退中思想境界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
保育员赵玉霞(倪以临饰),因家暴逃到保育院,并生下儿子院生(方超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在保育院工作。我个人觉得,这个角色选角不好,倪以临外形过于洋气,少了陕北妇女的地域特色,角色本身又赋予她太多故事。

《啊!摇篮》除了新颖的题材,还有独特的拍摄手法,以及演员自然无痕的表演。
影片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却从侧面烘托了战争场面,歌颂了战斗在前线的英雄们。
只是认真单纯地拍摄一群活蹦乱跳又胆小哭闹的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一路躲避战火,终于见到日思夜想的爸爸妈妈这个过程。而要表达的东西却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流露。
表演不是演,而是呈现角色原本该有的样子,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形象便呼之欲出。影片中,幼小孩子们的自然呈现是一个完美的典范,他们的喜怒哀乐来得那么真实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当年的电影海报)
这部电影在当年大获成功,荣获1979年中国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1980年第一届文汇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谢晋)和最佳配角奖(饰演罗爷爷的村里)。
时隔42年之后再来观看,依然将我深深打动。可见,经典的魅力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丝毫褪色,反而会更加熠熠生辉。

(当年电影连环画的封面)
当年,我并未观看过这部影片,倒是将电影连环画看了个底朝天,熟到能倒背如流的程度。如今,能在电影中再次重温一幅又一幅早已在脑海中定格无数遍的画面,内心欣喜无比,犹如饱尝盛宴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