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崇州】元通古镇(1)-养在深闺人未识

标签:
四川成都元通古镇汇江桥麒麟街元通塔 |
分类: 我行我走 |
时间:2020年10月18日


元通古镇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位于三江汇流之处,发源于龙门山脉的文井江、味江和泊江汇聚于此,顺西河流入岷江,自古就有川西水乡之称,有30余公里的水上航道,还有着川西平原上著名的水陆码头。这里曾经商贾云集,商贸兴盛,富甲一方。

汇江桥头的元通古镇,尽入眼底。

汇江桥一侧,远望矗立在永利桥头的元通塔,以及永利桥下的泊江。

汇江桥另一侧,西河沿岸的明清古屋,在绿树掩映下,一字排开。


汇江桥头,“汇江桥”三个大字,是曾任四川 省 委 书 记 的杨 汝 岱所题。

元通古镇中心的字库塔,也称惜字宫。
这是元通古镇麒麟街的俯瞰图,图中四处飞檐翘角是罗家大院。元通古镇的规模很大,而麒麟街只是元通古镇冰山一角。

麒麟街旁边的小巷,虽然窄,却人气很旺,因为大多数游客都汇聚在麒麟街附近。

麒麟街另外一条较宽的小巷,修了一座石坊,取名芳洲,直接通到西河岸边。

麒麟街尽头,立着一座“仁里义乡”的牌坊。
地点:四川成都-崇州市元通镇
位于崇州市的元通古镇,距离成都市区不过60公里,但在成都人眼里,知名度并不高,远远不及8公里之外崇州的另外一个古镇,即街子古镇。
去过之后,在我的眼里,元通古镇给我的惊艳程度,绝对在街子古镇之上。对一个古镇的衡量,不在客流量,不在开发程度,而在于它的规模、内涵和底蕴。

崇州市有“古镇金三角”之说,即元通、街子和怀远三大古镇,相距在10公里左右,成三足鼎立之势。知名度最高的是街子古镇,开发最失败的是怀远古镇,而底蕴最深的元通古镇,素有“千年小成都,清明上河图”和“仁里义乡”的美誉,却因开发和宣传的原因,养在深闺人未识,并未被大多数人所熟知。


元通古镇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位于三江汇流之处,发源于龙门山脉的文井江、味江和泊江汇聚于此,顺西河流入岷江,自古就有川西水乡之称,有30余公里的水上航道,还有着川西平原上著名的水陆码头。这里曾经商贾云集,商贸兴盛,富甲一方。
这个钱币造型的古镇标志,即可窥见一斑。



横跨西河的汇江桥,最早是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由元通镇人陈志琳修建的铁索桥,取名“宝胜”。江中竖五座石墩,上建木结构桥亭,飞檐翘角,雕塑生动。清道光年间被洪水冲毁,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由举人刘恒如等募资重修,更名“汇江”,换铁索为13根铁杆,桥长132米,铁杆重数百吨。铁杆因年久朽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汇江桥,是1986年重建的。



横跨西河的汇江桥,最早是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由元通镇人陈志琳修建的铁索桥,取名“宝胜”。江中竖五座石墩,上建木结构桥亭,飞檐翘角,雕塑生动。清道光年间被洪水冲毁,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由举人刘恒如等募资重修,更名“汇江”,换铁索为13根铁杆,桥长132米,铁杆重数百吨。铁杆因年久朽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汇江桥,是1986年重建的。

汇江桥头的元通古镇,尽入眼底。

汇江桥一侧,远望矗立在永利桥头的元通塔,以及永利桥下的泊江。

汇江桥另一侧,西河沿岸的明清古屋,在绿树掩映下,一字排开。


汇江桥头,“汇江桥”三个大字,是曾任四川 省 委 书 记 的杨 汝 岱所题。

元通古镇中心的字库塔,也称惜字宫。
原来的字库塔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因紧邻湖广会馆的墙壁,只修建了一半,3层高,被称为“半边字库塔”,是全国唯一一个只修建了一半的字库塔。由于年久失修,于2012年在原址用青砖修建了新字库塔。将原刻有“惜字宫”的石头,换成了“元通古镇”字样。


元通古镇最早有文字记载是东晋,兴盛于明清。元通的花椒鸭很出名,但承载花椒鸭的古老店铺,则让人思古怀悠。

元通古镇最热闹、人气最旺的麒麟街,正对着字库塔,人声鼎沸,店铺林立。


元通古镇最早有文字记载是东晋,兴盛于明清。元通的花椒鸭很出名,但承载花椒鸭的古老店铺,则让人思古怀悠。

元通古镇最热闹、人气最旺的麒麟街,正对着字库塔,人声鼎沸,店铺林立。
一经踏入,恍若到了阆中古城。更像是到了天底下所有兴旺古镇一般,一下子没了拍照的兴趣。这是初识元通古镇给我的错觉。
(图片来自网络)

麒麟街旁边的小巷,虽然窄,却人气很旺,因为大多数游客都汇聚在麒麟街附近。

麒麟街另外一条较宽的小巷,修了一座石坊,取名芳洲,直接通到西河岸边。

麒麟街尽头,立着一座“仁里义乡”的牌坊。
这条街会馆较多,清末民初,湖广、江西等省的商人来此经商,建了不少会馆,保存较完好的有广东会馆(下篇细说),只见其名不见其影的有江西会馆。


喜见这些承载着斑驳历史的门板,不用粉饰,只需维护,让它存在就好。



一排排房舍中,有好有坏,良莠不齐,有些已严重损坏,到了无法居住的程度。


喜见这些承载着斑驳历史的门板,不用粉饰,只需维护,让它存在就好。



一排排房舍中,有好有坏,良莠不齐,有些已严重损坏,到了无法居住的程度。
这也是古屋维护的难题,是修是拆?是任由不管还是修护重建?

简朴的设备,古老的营生。


这是很多古镇常见的场景,木屋门板前,几把沧桑感十足的竹椅,满带故事感和烟火气。




步入完全未经打造的临河半边街,兴奋点再次被点燃。

简朴的设备,古老的营生。


这是很多古镇常见的场景,木屋门板前,几把沧桑感十足的竹椅,满带故事感和烟火气。




步入完全未经打造的临河半边街,兴奋点再次被点燃。
这也是我探寻古镇的初衷,没有如火店铺,有的只是民居;没有刻意的旅游人气,有的只是民间烟火。穿行其间,脚步不由自主放慢,想要留下曾经走过的足迹和身影。


当年的火红,已经暗淡,但依稀可辨,曾经的凌云壮志。


半边街尽头拐角处,元通天主古当铺遗址。


当年的火红,已经暗淡,但依稀可辨,曾经的凌云壮志。


半边街尽头拐角处,元通天主古当铺遗址。
元通古镇在清朝兴盛时期,当铺有七家之多,同时匪患也相当严重,这个法国传教士开设的当铺,牌楼的顶端有一个瞭望孔,就是用来侦察匪情的。


元通古镇依然居住着很多原住居民,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亦将长眠于斯,与元通共荣共生,故土相依,一生相伴。


元通古镇依然居住着很多原住居民,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亦将长眠于斯,与元通共荣共生,故土相依,一生相伴。
永利桥建于清嘉庆年间,1938年被洪水冲垮后重建,三孔石桥,长35米。现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在元通古镇停留的两个半小时,并没把古镇逛完,对它的了解也只是浅知一二,略知皮毛,却让我有再次光临的冲动,也许这就叫一眼定永恒,相爱成传奇吧。
拙眼识得闺中秀,终见碧玉出华釉。
前一篇:成都的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