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祥谈《古诗四帖》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2013-04-13 22:33:56)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法 |
“大笔画”和“小笔画”之间有什么区别?起、行、收的过程是一定要有的。那么,它在书写过程中遇到既要改变方向完成其他表述,又要连贯书写的情况该怎么办?为此,我们还必须去研究它的转换部位,这就增加了转和折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从起、行、收、转、折五个方面分别讲述。
1.“起”,即起笔。《古诗四帖》中的起笔从大的类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起笔,这样的起笔不受前面字和笔画的影响,自由选定下笔方向、角度和形态。另一种是顺势起笔,顺着前字收笔的笔势顺势下笔。
①独立起笔。在《古诗四帖》中,独立起笔一般都是一行开始一个字的第一笔起笔,或一行之中一个节奏结束,另一个节奏重新开始时的起笔。独立起笔一般用笔较重,动作清晰庄重,丰富而完整。独立起笔中还有藏、露之分。
②顺势起笔。顺势起笔是指行进中笔断意连的起笔。其笔势直接连接着前一字或前一笔的收笔。顺势起笔一般用笔较轻,强调衔接得自然完整。但书写中这是更加体现作者功力的地方,顺势而来、顺势而入,虽轻盈、自然,却不能失去笔意,这是难度很高的。顺势起笔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较为简单的顺势,没有明显的再起笔动作;另一种是较为复杂的顺势,虽顺势而来,入纸后又进行了明显的再起笔动作。
此外,《古诗四帖》中的起笔还有反、正变化及简、筑变化等。斜角向内的起笔叫正向起笔;斜角向外的起笔叫反向起笔;简单的起笔是指起笔后直接前行的起笔,这样的起笔笔意爽利而笔法清晰;筑锋起笔是指起笔后书写上有反复式挫笔动作,使起笔变得老辣而凝重。
①宽窄变化:笔画宽窄在古法中是使转的结果,而不是提按的结果。
②厚薄变化:中锋、侧锋是形成薄厚的最根本原因。
③流涩变化:速度、笔势和笔法都能产生流涩变化,快速易流,慢速能涩;顺势易流,逆势能涩;铺锋易流,绞锋能涩。
④向背变化:向背乃阴阳,有向背才有平衡。
⑤曲直变化:曲直变化要自然而有根据,应符合字法和笔意的要求。
①露锋收笔:《古诗四帖》中的露锋收笔十分讲究,做到了露而不“漏”。出锋处均进行了调整处理,使之回环含蓄,很好地避免了直接、流滑和失控,做到了露锋而不漏气。
②藏锋收笔:藏锋收笔多有顿挫和回还动作,且都能做到兼顾点画形态。顿是下压,挫是压笔错动,回还是原路回收。这是通用的收笔方法,目的是使笔画更加完整而厚重。然而,懂得收笔是一种境界,能够把收笔做得富于形态、富于神采,则需要更高的表现能力。有了收笔,整个字才会完整。收笔活了,整个字才会通灵。
4.“转”,即转笔。书写中因文字造型变化要改变行进方向,在草书中可采用两种办法处理:一是转笔,二是折笔。转笔也称圆转,是草书中最常见的方向调整手段。转笔顾名思义是把笔转过去,这是问题的关键。既然是圆转,那么转的弯就要有圆的感觉。转笔时只有调整笔锋把笔转过去,笔画的弹力才会充分地体现出来;笔画的弹力出来了,转弯才会有圆的感觉。此外,圆转是丰富的。在《古诗四帖》中,有通圆的圆转,有带方的圆转,还有很多圆转是连续的,转成合围的,圆圈的。这些情况更加复杂,造型也更为丰富。这时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圆都不能是正圆形,而多为椭圆或带方的多边圆。
5.“折”,即折笔。折笔也称方折,写出来是方角。《古诗四帖》中的折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不改变执笔方式,直接改变行笔方向的折法;另一种是行笔至折笔位置,调整执笔方式、调整笔锋,再改变行笔方向的折法。折笔的运用在狂草作品中非常重要,它是调整书写节奏的重要手段。怎样才能看出江河在流淌?因为我们发现了水流因树、石等阻隔而出现的漩涡。流淌是狂草的特点,但没有折笔作为阻隔,就会一味地流淌,书写就没有了节奏。这样一来,就会出现画面单调、欣赏乏味的现象。

加载中…